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
早在2020年9月30日举办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座谈会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上,中国人大就深入探讨了“洋指标”的弊端,并决定从2022年开始,不再向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不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就在4月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兰州大学一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之前泰晤士曾专门联系学校,最终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过一年数据,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
围绕大学排行榜等排名办学,需要引起警惕,但更需要高校有清醒的办学理想与定力。中国的大学发展战略方向,大量受国外商业机构的“指导”,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教育和文化,长期执着于国际排名与我国大学教育创办的初衷背道而驰。 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拒绝向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不支付排名经费,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科研,扎扎实实做教育,值得全国高校借鉴学习。 专家表示,对于以往的“世界大学排名”需两面性看待。大学的发展不仅是比学术科研,还要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启民智、培养更多人才,这才是未来“双一流”高校或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
大学淡化国际排名,不能只靠大学自身,同样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力量。
去年中央出台了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破五唯”,推进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等指导意见,破和立核心,还是要解决内在的推动因素。在客观上,社会评价的压力是我们短期无法排除和解决的,也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不再整理数据提交和对比,高校会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科研以及人才的培养上是值得关注的好势头。
教育部也反复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此类排行榜。此前(2021年8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在回复网友提问“强烈建议四川加大对‘双一流’高校支持培优力度”时表示:“一直以来,国家历来不赞成、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对高校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并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明确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突出建强促优,综合设置认定条件,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在今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构建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丰富国际和国内评价体系的内容,同时清除高等教育排名“商业化”影响,为世界大学评价提供中国方案,提供中国高等教育的智慧。
四大启示
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大学排名,否认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排名。这给我们以下四大启示:
1.构建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提高我国高校排名的话语权。
从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等院校参与世界大学排名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从现在开始,我国高校应该加快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构建,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的“话语权”,构建全新的全球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2.丰富国际和国内评价体系的内容,提高世界大学排名的全面性。
目前,在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中,偏向于理工科实力和高校国际化的程度,人文学科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这使得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处于明显不利的劣势地位,这种极端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也说明当前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
提高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的人文学科权重,降低所谓的“国际化”要求,是当务之急。
3.建立起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并不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而是掌握在一些个人或私营机构手中。出于商业化的目的,这些机构在高等教育排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商业化排名”、“金钱化排名”的现象,饱受“诟病”。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出面组织专业的机构,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的、健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4.清除高等教育排名“商业化”影响,为世界大学排名提供中国方案,提供中国高等教育的智慧。
我们应该坚决清除“商业化排名”、“金钱化排名”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排名的国际影响力。
要做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排名体系,为世界大学排名提供中国特色的方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促进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