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考试网在线报道:著名作家苏童、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来西南大学探讨先锋文学?
秋风拂来,银杏金黄,雨僧迎客,相聚西大。11月13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先生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同数百师生探讨“先锋文学的昨日与今天”,现场轻松幽默,掌声不断、喝彩连连。讲座由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主持。
苏童先生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验。他坦言自己早期的先锋文学创作,受到“寻根文学”以及拉美文学的深刻影响,是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以及青年人所独有的探索精神与反叛意识写就的。他形容“先锋文学”创作是一次自我的“裸奔”,是对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颠覆与重新发现。当谈及自己创作后期的转型问题时,苏童先生则认为那来自于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内心变化以及对早期先锋文学创作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小说的状态关联着作家的生命状态与内心体验,自己后期的创作更趋近于中年人的创作心态,少了一些“冲动”和“野心”,所以趋于平和。
张清华教授听了苏童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后,首先肯定了苏童作品的深刻意义,并认为苏童的作品直指人性,对人性的刻画已实现了从社会学、伦理学层面向人类学层面的过渡。张教授认为先锋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与努力探寻,因此苏童之于先锋文学的意义、先锋文学之于时代精神的意义都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同时,张清华教授也对昔日蔚为大观的“先锋文学”浪潮在今日所面临的“冷遇”困境表达了隐忧,他认为“先锋文学”代表了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难度与思想高度,也代表了时代文学在艺术探险上曾经达到的远足之地,如果认真细读并真正读懂了先锋文学,便一定不会轻薄其意义与价值。因此,在当下,他依旧呼唤读者和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热切期盼“先锋文学的回归”。
随后,苏童先生与张清华教授还就“文学创作技巧”、“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家的个人体验与文化经验”等问题同现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苏童先生表示,写作是漫长的自我生长过程与反思过程,所以要正视每一次的创作;张清华则谈到作家应试着用文化经验去创作,从阅读中寻得民族最根性的精神内核,实现其在自身的投射,而不是仅仅从个人体验中寻得素材。
讲座尾声,苏童与张清华教授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祝愿与勉励,祝愿大家都能在文学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安定与力量,勉励热爱创作的同学留心生活,坚持创作,不断实践,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