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名北大女硕士研究生撰写的一篇网文火了,许多网友在公号文章下面跟帖,有人祝福她终于和男友在一个城市里工作,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过于矫情。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关于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的样本。
在这篇长达1.7万字的文章中,她巨细无遗地讲述了自己校招与浙江某银行签订三方合同,结果入职一个多月后就跳槽到杭州一家IT公司的故事。
这个样本或者说案例固然有其特殊的地方,比如她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限定了一定要和男友在一个城市工作,以至于可选择余地大大缩小,但从她和男友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决定前往哪座城市工作,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她和男友选择毕业后去向的初选名单中,北京作为他们读书的城市,却第一时间被PASS了。她说:我们都不想毕业后留在北京,北京虽然机会多但竞争也更激烈,考虑备选的未来发展城市有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有较多互联网行业工作机会的城市。这里的关键词是,“有较多互联网行业工作机会”。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互联网行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许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首选项。
深圳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但男友在深圳实习后发现,这座城市并不适合他。而杭州本来就在他们的选项中,加上她男友拿到了杭州的工作机会,所以她也把杭州作为求职的主要目标。
对许多求职者来讲,杭州的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人文底蕴深厚,风景优美,生活舒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一点,许多人仍然难以摆脱杭州是一个二线城市的观感,这阻碍了一些优秀人才前来杭州工作的积极性。当求职者只是把杭州当做一个二线城市,也就难免有“退而求其次”的感觉。这样的好处是,他们会主动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而弊端在于,一旦有了更好的机会,他们可能还会远走高飞。试想,如果他们一开始就以一线城市的期望值来看杭州,还会有那么高的满意度吗?
这对杭州更多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无启发性思考。在这些方面,杭州也还有不少可以做的事情。不过这已经超出本文探讨的范畴了。
以上就是关于北大女硕士研究生求职记的简单介绍,更多信息请浏览读研网(www.duyan.com.cn),如果学员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