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这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备受瞩目的一件大事。新时代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评估品牌?如何勇发中国之声,树立中国评价信誉?评估主体应由谁承担?如何发挥好评估的正确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统筹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实现,而如何监测评价学科发展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是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快、建设体量大、发展起点不平衡的情况,建立由“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开展行政审批与合格性评价,聚焦于监督管理和资源配置;高校开展自我评价,聚焦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自我完善;专门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聚焦于质量监测和外部引导。三者各有侧重,有机协调,共同构成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位中心是具有教育评估评审资质的独立法人机构,虽然是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但在学科评估方面,自2002年开展以来,一直在探索一条我国事业单位开展中国特色第三方评价的新路子,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基本认可和肯定。
二、学科评估正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经过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一是评估依据符合中国国情。学科评估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参评依据。该《学科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符合中国高等院校学科设置的实际,体现了中国学科整体规划的格局。
二是评价体系反映学科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系统调研凝聚各方共识,不断构建和完善了“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三是评估方法体现实践创新。15年来,学位中心不断研究、创新和实践学科评估方法。例如,提出“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允许将成果拆分到相应学科,鼓励我国交叉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了跨学科成果评价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为解决跨学科成果评价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科评估采用“绑定参评”方法,有效解决了业界在开展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材料拼凑问题。
四是评估主体集聚多方智慧。学科评估征求各参评高校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评估方案,通过培养单位填报各类数据,发送问卷了解学生与用人单位意见,邀请同行专家开展评议并确定指标权重,协同行业人士进行声誉调查,同行专家设定指标权重,征求相关高校和专家学者意见形成发布方案。可以说,学科评估方案是由中国自己的学术共同体设计产生的,整个过程凝聚了学产研用管多方面的智慧。
三、学科评估将为我国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名单。学科评估可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参考,但学科评估的服务对象绝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的宗旨和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学科的信息需求。今后,一是要以评促建,引导学校把准备评估的过程,变成学校梳理学科家底,规范学科建设管理,谋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二是要以评助建,深入进行评估的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通过评估积累的信息资源以评助建的作用。学科评估要从“评完开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为学校和政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只有这样,学科评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这次评估结果公布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一是按“档次”公布评估结果,这更加符合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淡化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二是提出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对高校分析学科布局、谋划学科调整、构筑良好学科生态具有积极意义。三是立足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科发展整体成就,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激励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谈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全部内容,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完整文字版)
2018年考研英语一试题与答案解析(完整word版可下载)
2018年考研英语二试题与答案解析(完整word版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