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
10月29-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在校举行。来自全国有关高校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各教育期刊、媒体等千余人参加了论坛。我校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主持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戴立益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教育界有一些报名人数超过千人的大会,但一个主要讨论教育研究的大会能吸引上千报名者还是十分罕见,这说明学术界已经越来越接受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他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历来有引领中国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传统和优势,近两年教育学部不断地助推中国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转型,这体现了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责任担当和广泛的影响力。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刘贵华指出,强调教育研究的实证转向是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必然选择,举办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有助于共同扭转长期以来对教育研究的不信任,共同推动教育科学的繁荣发展。在致辞中,刘贵华还就如何加强教育实证研究质量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本次论坛聚焦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16位重磅嘉宾和资深专家提供的高水平实证研究案例,向与会者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教育实证研究应该“收集何种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等问题。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前院长Bill McDiarmid的“美国的教师教育干预力度不够?——以‘教师教育与学习教学研究’为例”,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被认为干预力度不够的原因,并分享了过去他们关于教师教育的一项大型研究设计和后续跟踪研究,总结阐述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的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的“国家惠农政策是否惠了农?——基于百村观察研究”主题发言,从收集数据、录入数据、数据分析、分析结论、政策建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十年前启动的“百村观察计划”。结果显示,国家惠农政策总体惠了农、发达地区农民较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得实惠多、惠农政策经济效应随时间推进在减缓、相当部分惠农政策没有惠农而是惠了商家和厂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eborah Stipek的“遏制学生自信心与内在学习兴趣的下降”主题发言,向大家展现了关于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发现学生随年级增加自信心与内在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并非不可逆转,可以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等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北京大学教育质性中心主任陈向明的主题发言“如何通过理论对话提升质性研究的质量?”,通过介绍关于实习生和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研究者个人经验知识的基础上与实证资料及前人理论对话而逐步生成有新意的研究结论。陈向明建议大家要始终抱着一种开放的、探索的心态,在各种理论诠释与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中寻找自己的探索框架。
美国雪城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Louise Wilkinson的主题发言“阿瑞尔的个案研究:早期代数思想的构建与交流”,使用案例研究法,探究一名双语男学生阿瑞尔在学习代数尤其是线性方程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多渠道搜集数据并深度挖掘背景信息,专注于个案的数学推理思路和数学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的主题发言“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定量的、队列的角度追踪一批1940年出生的老人,呈现了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现状、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以及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队列分析。
布朗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正教授李瑾的主题发言“东西方学习模式及儿童学习信念之发展”,研究发现两个文化的学习模式都很复杂而且结构也很相似但意义差别很大,美国欧裔模式是心智取向而中国华裔模式是德行取向,学龄前儿童确实有能力建构学习信念且其学习信念深受各自文化学习模式的影响,学习信念越强学习成绩就越好。
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周兢的主题发言“基于数据库的中国儿童语言与阅读发展系列研究”,从关注汉语儿童的语用交流行为、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孩子的语言,到聚焦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特点与规律,再到聚焦新疆民族儿童双语学习与阅读教育,介绍了团队研究的三个阶段。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斌的主题发言“教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断:方法与案例”,首先分析了因果关系兴起及我们需要因果关系的推断的原因,其次阐述了因果关系推断中所面临最核心、最困难的技术性的问题,并介绍了两种比较前沿的因果推断的方法体系。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的主题发言“‘好学校’的办学水平更高吗?”,以实证研究的视角介绍了团队关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办学行为的研究,发现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办学行为没有差异,即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办学水平这一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并分享了关于实证研究的一些体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的主题发言“实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以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为例”,基于证据的角度回应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学校撤并的标准以及学校的布局调整效果这三个问题,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问题的感知过程和关于问卷设计的经验,最后分享了关于实证研究的反思。
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秀艳的主题发言“行为测量和脑功能数据分析的结合——以后悔的实证研究为例”,介绍了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地向与会者汇报了基于这些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关于人类后悔这一心理过程的若干重要研究发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刘善槐的主题发言“农村教育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模型建构研究”,首先区分了实证调查研究的三类目的,并以一项长达多年的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来介绍以决策为目的构建研究是怎么做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彦的主题发言“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乡土环境和文化基因——基于桂北地区的实证研究”,显示很大一部分乡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生活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本能的和纯朴的坚守,除了物质环境、机会平台与成就动机等因素之外,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尊师重教的传统均对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显著性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尹弘飚的主题发言“格物致知: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探究”,分别聚焦工作、个体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分析情绪智力与情绪工作要求对中国教师的情绪法则、情绪劳动策略和情绪调节的影响,并分享了教育的实证研究的三个理念,即回顾、反复搜寻和再概念化。
我校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太年的主题发言“课堂视频分析:方法及应用之初探”,通过教学方式及其对学生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解密我们的教学何以“成功”,课堂活动是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等研究介绍了如何运用课堂视频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我校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作会议总结,他指出,16场高质量的报告持续不断地给与会者带来一波接一波的思维冲击;这次会议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充分说明全面推进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的时机已经到了。袁振国指出,实证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对立面,实证研究的对立面是非实证研究,而后者的基本特征就是,不重视证据,不重视可验证。他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领域非实证的研究成果过多,这些成果严格来说都还不是研究,只是处于研究的准备阶段,而要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地位,第一步要迈开的步子就是做更多扎实的教育实证研究。袁振国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继续大力助推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转型,希望所有与会者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实证研究、更好地举办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提出真知灼见。
以上就是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的相关情况,还有其他问题想要了解的,可直接联系我们的在线老师,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