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博士导师
董燕 研究员
女,1969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临床药理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委员,世中联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实验方剂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委,是多个中英文杂志审稿人。
1991年、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赴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
一直从事“中药免疫药理”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研究方向,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抗菌肽基因阳春砂仁的实质等同性评价研究(30772737)”和“青藤碱靶向胆碱能抗炎通路中α7nAChR治疗RA的机制研究(81573672)”,主持完成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主要开展中药抗炎免疫研究、中药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主讲学校研究生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参编专著3部。近5年内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及SCI文章共40余篇。
硕士生导师
刘昌辉副研究员
男,1979年3月生,博士,博士后。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目前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代谢教研室主任。参与编写《药物代谢动力(研究生用)》教学课程,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课题7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和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人选称号。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博士生导师
郭姣 教授
女,江西永修人,1961年11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药科大学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脂代谢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床擅长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用中医药防治内分泌、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的中医药防治。此外,在中医食疗、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也颇有建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及其创新药物研发。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中药复方防治高脂血症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5项,其中1项以880万元转让。主编国家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医药营养学》、《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营养治疗学》3部,香港大学教材《中医营养学》,参编国家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3部,专著1部;获省级教育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6篇。目前培养已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超过12名。
100800 中药学
博士生导师
陈乃宏 研究员
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副主任,我校兼职博导。1997年3月,于日本国立琦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04,日本三菱公司生命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2000.04,日本理化研究所前沿研究部门研究员,2002.08,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神经分子生物学、中药药理学、神经系统疾患及炎症相关疾患的创新药物开发及机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抗神经退行性疾病(PD/AD)创新药物研发及机制分析;2、荧光可视化技术在神经精神系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3、抗抑郁症创新药物研发及机制分析;4、抗脑缺血创新药物研发及机制研究;5、基于CKLF1为靶点的创新药物研发及机制分析;6、天然产物及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50余项。主编和参与学术专著10余部,申请专利11项,参与完成的项目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和2012年各一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三等奖(2012年)各一项。主持和参与的国内外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院校级科研项目12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教育部博士点重点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或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973】、【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生物小分子重大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日中医学会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文章学术论文200余篇。
祝晨蔯 研究员
女,196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生药学博士,研究员,中药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制开发。1985年9月至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中药学家金蓉銮教授,著名生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钧教授及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难波恒教授;1995年至1997年就职于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1997年6月至2003年7月,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先后任讲师、副研究员;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任副院长;2012年12月至今,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任副所长。自1989年起,开始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新疆药用延胡索与猕猴桃属药用果实进行了系统的资源及质量评价研究,首次从猕猴属植物中分离6个多糖成分,其中2个为免疫活性多糖;1997年开始从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青年基金+3项面上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15版药典药材质量标准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州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此外,尚承担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工作和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主持“复方盆腔炎的研制开发”、中药一类新药‘APL-1’临床前药学研究”、“多司马酯有关物质分离纯化及研究”和“党参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项目。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6项。
张荣 研究员
女,1970年11月出生,籍贯山西,医学博士,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访问学者/研究助理。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助理,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委员,世界代谢组学协会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及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长期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并担任《临床药理学》及《药物动力学》的双语教学。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APKs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及开窍药的干预效果和机制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道地药材对岭南气候下常见病引发胆汁郁积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岭南药物毒理学研究”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第1或通讯26篇),其中SCI收录12篇。已指导及协助指导硕士生毕业6人,现指导硕士生3人。
李伟荣 副研究员
男,江西人,1975年3月生,200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秘书,世中联中药药理专委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长期从事中药神经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研究,承担《药动学》、《临床药理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创新项目1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计划项目1项、横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4项,是广东高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曾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标兵、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参编著作1部。已培养硕士生3人,其中两人获优秀毕业生称号。
林朝展 副教授
男,1979年12月生,中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药典委员会项目2项和多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近三年累计研究经费超300万元。2013年入选首届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2012年广州市科信局珠江科技创新新星,2014年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新星奖”等荣誉称号。
在各项课题的资助下,近年来对广东地产的“南药”枇杷叶紫珠、裸花紫珠、溪黄草、毛冬青、青天葵、穿心莲、凉粉草、鸡蛋花和民族特色藏药阿夏塞尔郡、渴布地鲁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己分离得到近200个天然产物,其中新化合物30个。目前,正探索建立“脑微透析-血浆同步采样”技术和高灵敏度的生物样品快速分析方法,构建PK-PD同步分析模型,探索揭示脑组织与体循环中药物浓度-效应-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中药及其复方“活性成分群”的血脑屏障通透特征的新思路、新途径。已在《Phytochemistry》, 《Fitoterapia》,《Helvetica Chimica Acta》,《J Asian Nat Prod Res》,《药学学报》以及国内核心刊物等公开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得授权5项。
硕士生导师
赵威 副研究员
女,四川成都人,1975年8月生,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长期从事中药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研究,承担《药动学》(双语)、《临床药理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2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是广东高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8篇。已协助培养硕士生2人,其中1人获优秀毕业生称号。
杨蕾 副研究员
女,哈尔滨人,1977年5月生,医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8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参加时间药理学培训,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系统生物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长期从事中药心血管药理、毒理学研究与新药研发,承担《药代动学》、《临床药理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2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项目1项、横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曾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所、中山大学化工学院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是广东高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团队主要成员,曾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标兵,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4篇,参编著作1部。已培养硕士生7人,三人在读,1人直博,1人为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
100506中医内科学
博士生导师
王奇 教授
男,教授,安徽庐江人,1963年7月生,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硕士毕业。现为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国家培训中心副主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已培养毕业硕士生7名,并协助指导博士生10多名。2001年~200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被评为优秀培养对象。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领导小组成员、后备学术带头人。分别于1996年、2000年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被聘任为教授。1995年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园进行老年性痴呆合作研究;1999年10月参加新加坡国家医学委员会“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培训班”培训;2004年1月赴马来西亚卫生部临床试验中心考察、学习药物临床试验方法、技术。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DME应用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试验、老年性痴呆临床与实验研究。目前已负责、参加完成10多项课题,其中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省部级课题“应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研究治疗老年性痴呆有效方药的分子机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注射剂类药品循证评价研究”等6项;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补肾法为主治疗Alzheimer病研究”、国家九五1035计划课题“筹建广东省中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证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课题“中药促智药补肾益智方治疗老年性痴呆药效学研究”、国家863计划子课题“中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临床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及实施质量控制的研究”、“安全用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项以及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工作。参加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工作、完成国家下达的多项新药临床试验任务,在新药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做了较多工作。多次获得科研奖励,其中“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药临床试验研究的应用”获得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者)、“补肾法为主治疗Alzheimer病研究”获得20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四获奖者)、“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获得20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六获奖者)、“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建设及中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获奖者)。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中药临床试验》(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副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老年医学》(编写,辽宁民族出版社)、《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编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内部发行)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授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称号;1993年被中共广东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评为“优秀党员”、1995年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1996年被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沈剑刚 教授
男,博士,现任我校兼职博导,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副院长(科研),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席、香港医院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发展委员会成员,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药组成员。1984年获得湖南中医学院学士学位,1990年中山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199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第一军医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达茨茅斯大学医学院、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达30年,运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开展心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和中医药防治研究,现为美国及中国12间大学的客座教授,多个国际学术团队成员,多个国际医学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美国和香港30余项研究基金课题,获得中国及国际多项研究成果奖,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85篇,出版专著13部,其中国际医学专著7部,获国际专利2项。
温泽淮 研究员
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重点研究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DME中心研究员。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方法学小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也是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国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DISC)中国专家协调委员会(C3C)成员、美国临床数据管理协会(SCDM)成员。长期从事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教学和各类中医药临床研究工作。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多个班种授课任务,主讲中医临床研究设计衡量与评价(DME)课程、临床研究立题设计实施与报告、循证医学课程,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863”计划多项临床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自2000年始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多次参与课题科研培训、“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民族医药研究等项目课题的研究方案审评、优化、质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设计、实施和分析经验。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广东省科技厅联合项目及横向课题等20多个项目研究工作,并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合作进行中医药研究。为Trials、Chinese Medicine、eCAM、Chin J Integr Med、BMC Compl Altern Med、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或编委。曾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编写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陈云波 研究员
男,广东台山人,1964年1月出生,研究员,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及学术骨干,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脑病(老年性痴呆、中风)的研究工作。2000年起任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DME分学科秘书,2005年起任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理事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起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年起任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作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分别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Alzheimer病(AD)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防治中医老年脑病相关领域的论文70多篇(SCI收录12篇),获得过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共指导硕士生16名(10名已毕业),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博士生10多名。
硕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推荐 HOT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就业怎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就业还是不错的,因为该学院设有多个本科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药制药、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详情>>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有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下面是专业详细信息,一起看看吧!...详情>>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费多少的答案已公布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费在1 5-3万元之间,这些费用不包括住宿费和教材费等其他费用。此外,有些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可能会设置实习环节,这些实习环节的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承担。...详情>>
拒绝选择恐惧症!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来了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有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上课方式为网络班,没有地域限制,上课时间灵活。下面是这些招生专业的介绍,方便大家进行选择!...详情>>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费多少?这个问题得提前了解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是采取同等学力申硕方式进行招生的,学费按两年收取,医学专业的学费为2 5万元,那么问题来了,又该如何缴费呢?下面有详细解答,跟着小编继续看看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