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普通生物学………………………………………………………………………………2
生物化学…………………………………………………………………………………5
食品化学…………………………………………………………………………………8
有机化学…………………………………………………………………………………11
无机化学…………………………………………………………………………………22
动物生理学………………………………………………………………………………28
动物生理生化……………………………………………………………………………3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普通生物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吴相钰.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绪论占5%,细胞(第二至五章)占40%,动物的形态与功能占30%,植物的形态与功能占30%,遗传与变异占12%,生进化占10%,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占10%,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占13%。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30分
2.填空题40分
3.单项选择题30分
4.论述题5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一、生物的特征
二、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
三、 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基础
一、糖类
二、脂质
三、蛋白质
四、核酸
第三章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一、细胞的结构
二、真核细胞的结构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细胞通讯
第四章 细胞代谢
一、酶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三、细胞呼吸
四、光合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二、减数分裂将染色体数由2n减为n
三、个体发育中的细胞
第六章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二、营养与消化
三、血液与循环
四、气体交换与呼吸
五、内环境的控制
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七、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八、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九、感觉器官与感觉
十、动物如何运动
十一、生殖与胚胎发育
第七章 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二、植物的营养
三、植物的调控系统
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三、基因表达调控
四、重组DNA技术简介
五、人类基因组
第九章 生物进化
一、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二、物种形成
三、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二、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三、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四、人类的进化
第十一章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一、生物与环境
二、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三、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四、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五、动物的行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生物化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30分(10个名词,每个3分)
问答题120分(如:8个问题,每个1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核酸
1.了解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功能
2.掌握核酸的分子结构特点
3.掌握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4.了解核酸的酸解与碱解
5.掌握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6.掌握核酸的分离纯化、定量测定及常用的分析技术(PCR技术、分子杂交及DNA一级结构测定)
第二章 蛋白质
1.掌握20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重要性质及氨基酸混合物的分离分析
2.了解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谷胱甘肽、短杆菌肽S、鹅膏蕈素
3.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掌握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4.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分子量的测定
5.掌握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酶
1.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作用特点及分类
2.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及酶活力测定
3.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4.掌握别构酶及别构调节
5.了解维生素与辅酶的结构,掌握其功能。
第四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掌握生物膜的功能
第五章 糖类代谢
1.了解蔗糖和淀粉的酶促降解
2.掌握单糖的分解代谢及其调控
3.掌握糖异生作用
4.了解蔗糖和淀粉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高能化合物及能荷
3.掌握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抑制剂
4.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偶联机理及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作用
5.掌握线粒体穿梭系统
第七章 脂类代谢
1.了解甘油的氧化分解与转化
2.掌握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3.掌握乙醛酸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4.了解甘油的生物合成
5.掌握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第八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了解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2.了解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及氨的去向
3.了解脱羧基作用、氨基酸碳骨架的去路、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
4.了解氨同化,掌握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碳骨架来源
第九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1.了解核酸的酶促降解
2.了解核苷酸的生物降解
3.了解核糖核苷酸及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第十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1. 掌握DNA的生物合成、DNA的突变及重组、DNA的损伤修复
2. 掌握RNA的生物合成、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及转录后加工
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掌握蛋白质合成体系的重要组分
2.掌握大肠杆菌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3. 了解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4. 掌握多肽在合成后的加工及定向输送
第十二章 代谢调节
1.掌握各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
2.掌握酶量(主要指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食品化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食品化学》第2版 阚建全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9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填空题20分
2名词解释题15分
3判断题15分
4多项选择题20分
5简答题40分
6论述题4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二、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三、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分
一、基本概念
二、水对生命活动及在食品中的作用
三、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机理
四、冰的结构及对食品的重要影响
五、水与非水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水分活度测定、温度对影响及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第三章 蛋白质
一、基本概念
二、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作用力
三、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机理
四、蛋白质功能性类型及在水合、黏度、胶凝作用、组织化、面团的形成、乳化性质和发泡性质等中应用分析
五、常见的食品加工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
第四章 碳水化合物
一、基本概念
二、单糖和低聚糖物理性质分析
三、美拉德反应的条件、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四、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及其性质
五、多糖的黏度与稳定性
六、淀粉的类型、糊化、老化及改性和抗消化淀粉类型
七、果胶类型、形成的条件及机理和景程果胶凝胶强度的因素
八、改性纤维素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五章 脂质
一、基本概念
二、脂质的结晶特性
三、油脂的塑性条件
四、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五、油脂的氧化途径、自动氧化的机理及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
六、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
七、油脂常用的评价指标类型
八、常用的油脂加工方法
第六章 维生素
一、维生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第七章 矿物质
一、食品中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基本性质
二、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第八章 酶
一、基本概念
二、酶的专一性
三、影响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因素
四、酶的抑制作用
五、酶促褐变的机理和控制方法
第九章 色素
一、基本概念
二、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三、叶绿素的护绿技术
四、肌肉的颜色在储藏、加工中的变化
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一、基本概念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三、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四、甜、酸、苦、咸、鲜、辣味的呈味机理
五、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有机化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第五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命名题20分,
完成有机反应式题30分,
简答题20分,
鉴别题30分,
有机合成题20分,
反应机理题10分,
推导结构题2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
掌握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
1.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2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1.2.1 共价键的本质(价键法、分子轨道法、鲍林共振论简介)
1.2.2 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1.2.3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体),构型与构象,Kekule A (凯库勒)及Couper A(古柏尔)的两个重要基本规则。
1.2.4 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1.2.5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1.3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4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 烷烃
2.1 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异构、构象及构象异构体、物理性质变化趋势;了解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SP3杂化、δ键(构型概念);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及相互转变关系
2.2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掌握分子结构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稳定性、卤代、氧化(完全氧化和控制氧化)、裂化和裂解、异构化等。
2.3 理解烷烃的反应甲烷的卤代反应历程、游离基、连锁反应、能量曲线、过渡状态、游离基的稳定性和卤代反应的取向:自由基取代反应、碳自由基形成及性质、链反应的引发与终止
2.4 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制备
第三章 烯烃
掌握单烯烃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掌握单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3.1熟悉烯的命名、结构、异构体、物理性质
3.1.1理解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
3.1.2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碳胳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烯基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Z/E
3.1.3了解物理性质
3.2烯的反应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鎓离子、亲电试剂、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马氏规则、诱导效应,游历基加成反应历程、过氧化物效应的解释马尔可尼可夫规则、加成反应中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结构及性质、二烯的1,4加成 Diels-Alder[2+4]环加成反应
3.2.1 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与乙硼烷的加成、加X2、与酸的加成【加HX、[马氏(Markovnikow)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加H2SO4、酸催化加H2O、与有机酸醇酚加成、加HOCl、自由基加成。
3.2.2 与卡宾的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反应
3.2.3 氧化: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3.2.4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3.2.5 了解聚合反应
3.3烯的来源和制备
3.3.1掌握醇的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3.3.2掌握乙烯、丙烯的结构特点及制备方法、主要用途
3.3.3了解石油的裂解和热裂气的分离
3.3.4了解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1 掌握炔烃的分类、命名,结构(sp杂化等)及同分异构现象
4.2 掌握炔烃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反应规律, 如炔的反应:加成、氧化及末端H的活性等
4.2.1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乙硼烷、加X2、加HX、加H2O、HCN、HOCl;与含“活性氢”的有机物的亲核加成;与碱金属(K,Na,Li)及液氨还原加成;
4.2.2聚合反应(二聚、三聚)
4.2.3氧化反应
4.2.4炔键碳上的氢原子的性质和鉴定:弱酸性、金属炔化物及烃化(碳负离子)
4.2.5掌握炔烃和烯烃的制备及反应活性的区别与共同点
4.3 了解炔的制备,特别是乙炔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
4.4 掌握共轭二烯烃特别是1,3—丁二烯的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4.4.1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离域键、离域能、共轭效应
4.4.2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加成反应(1,2和1,4—加成)、狄耳斯—阿尔德(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4.4.3重要的二烯烃:丁二烯和异戊二烯来源与反应
第五章 脂环烃
5.1了解环烷烃命名及反应及环己烷工业来源
5.2掌握小环的张力及稳定性、椅式/船式构型、取代环已烷和十氢化萘的构象:船式、椅式、a键、e键。
第六章 立体化学
6.1 了解对映异构( enantiomers )现象、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手性(Chiral)、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6.2 熟悉含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b)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掌握构型的R/S法(次序规则)、了解D/L法、
c)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非对映体、内消旋体
d)环状的化合物对映异构
6.3 掌握烯烃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顺反异构及性质。
6.4了解含手性轴或含手性面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了解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丙二烯型、联苯型,螺旋型化合物; 了解N, S等手性原子的化合物。
6.5了解外消旋体、拆分和不对称合成
6.12掌握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烯烃的加溴
第七章 芳香烃
掌握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sp2杂化)特别是苯的特性(芳香性)及结构特征
掌握芳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苯及同分物的反应,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取代效应的解释,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
了解苯、甲苯、萘的性质及重要用途,了解多环芳香化合物和非苯芳香体系
7.1芳香烃
7.1.1熟悉苯的分子结构:凯库勒(Kekule)式、分子轨道法、共振论简介,芳香性解释
7.1.2了解单环芳香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7.1.3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1.3.1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Fridel-Crafts)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δ—络合物);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超共轭效应。
7.1.3.2 卤素(Cl)甲基化反应,加特曼(Gatterman)-科赫(Koch)反应
7.1.3.3 伯奇(Birch)还原反应
7.1.3.4氧化反应:苯环氧化、侧链氧化
7.1.3.5 重要的单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7.2多环及稠环芳烃
7.2.1 了解三苯甲基化合物及其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联苯特性及合成
7.2.2掌握萘: 结构性质及其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7.2.3了解蒽和菲:结构和性质(12、7位的活泼性)
7.2.4了解其他稠环芳烃(致癌烃)
7.3了解芳香烃的来源:煤焦油的分离、石油的芳构化和重整石油:石油的成因、组成和分类;石油的炼制和石油加工
(1) 石油的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
(2) 石油的二次加工:裂解和重整
汽油和柴油:辛烷值、抗爆剂、十六烷值
7.4 一般了解非苯芳烃:休克耳(Huckel)规则及其应用、二茂铁
第八章 有机结构波谱分析
熟悉紫外、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了解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达到能够利用各种谱图的综合信息并结合简单化学反应去判断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
8.1红外光谱
8.1.1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8.1.2熟悉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影响红外吸收信号位移的因素
8.1.3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8.2核磁共振谱
8.2.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等价质子与非等价质子, 偶合常数
8.2.2掌握简单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剖析: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峰面积的强度与质子数,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8.3紫外光谱
8.3.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图,了解各类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8.4质谱简介
8.4.1质谱的基本原理与质谱仪,质谱图离子的主要类型、形成及应用,影响离子形成的因素,各类化合物的质谱图特征
第九章 卤化烃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
掌握几种重要的卤代烃制备方法,了解其性质、及应用
9.1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结构、同分异构
9.2 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9.2.1 掌握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反应:取代、消除、还原
9.2.1.1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及氰化钠的反应
9.2.1.2消去反应:札依切夫(Saytzeff)规则
9.2.1.3与金属反应:格氏(Grignard)试剂、有机锂试剂、武慈(Wurtz)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概念)
9.2.2 掌握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9.2.2.1取代反应的离子机理SN1、SN2; 消除反应的机理E1、E2
9.2.2.2 亲核取代的立体化学
9.2.2.3 烃基结构、离去基团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9.2.2.4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脂肪烃与芳香烃对比,伯仲叔对比)
9.3掌握一般卤代烃的制法:由烃制备、由醇制备、卤代烃的互换
9.4了解重要卤代烃:氯乙烯、氯苯、氯苄、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氟里昂、四氟乙烯.
第十章 醇、酚和醚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和结构同分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光谱特性
掌握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氢键—醇与醚对比醇与的酚的酸性对比,
醇的反应、醚的反应、碘仿反应,醇的鉴别:Lucas试剂和铬酐硫酸水法
了解醇、酚、醚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
10.1 醇
10.1.1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熟悉掌握其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卤化磷(或亚硫酰氯)反应,与无机酸(氢卤酸、硫酸、硝酸),酰氯和酸酐等的成酯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相邻二醇特有的反应Cu(OH)2、HIO4、片呐醇(pinacol)重排、羟基被置换反应(邻基参与效应)
10.1.2掌握消去反应历程
a)、β—消去反应:反应历程E1、E2, 消除反应的取向:札依切夫规则的解释,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b)、α—消去反应:卡宾的结构和性质
10.1.3掌握醇的制法:卤代烃水解,醛、酮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合成,烯烃的羟汞化。
10.1.4了解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三十烷醇、苯甲醇、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的化学式)、肌醇
10.2酚
10.2.1掌握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
(1) 酚羟基的性质:弱酸性、酚醚的生成、显色反应(FeCl3)
(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10.2.2了解重要的酚: 苯酚(异丙苯氧化制备和用途)、甲苯酚、苯二酚、萘酚
10.3醚
10.3.1掌握醚的制法: 醇的脱水,威廉姆逊(Williamson)
10.3.2掌握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
10.3.3了解几种重要的醚的性质和应用:乙醚、二苯醚(传热载体)、环氧乙烷、冠醚(相转移催化)
第十一章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掌握醛、酮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异构、物性及光谱特性
掌握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
熟悉重要醛、酮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
11.1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1.1.1熟悉并掌握与含氧、含硫、含碳、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及反应历程,加成—消去反应历程,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加HCN、NaHSO3、RSH、RMgX、ROH、H2O,与有机胺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与氨的衍生物的反应。
11.1.2 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
11.1.3掌握其氧化还原反应
a)氧化;托伦(Tollens)试剂、费林(Fehling)试剂、强氧化剂
b)还原:H2, LiAlH4,NaBH4,B2H7,Me2CHOAl,Zn/Hg/H+,NH2NH2/KOH等还原成醇(双分子还原)、还原成烃、克里门逊(Clemmensen)反应、武尔夫—开歇纳(Wollf-Kishner)—黄鸣龙反应
c)歧化: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11.1.4了解醛的自身加成聚和
11.1.5了解醛的显色反应:希夫(Schiff)试验
11.2掌握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烃的氧化,偕二卤代物的水解,傅—克酰基化反应, 炔烃的羰基化,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11.3熟悉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乙烯氧化合成乙醛)三氯乙醛、苯甲醛(安息香缩合)、丙酮、丁二酮(镍试剂)、环己酮[贝克曼(Bechmann)]重排
11.4 了解乙烯酮,醌等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熟悉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4—加成、插烯规律。
第十二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了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羧酸的重要性质
12.1羧酸的命名、物性及光谱特性
12.2熟悉羧酸的结构与酸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场效应的影响)
12.3熟悉羧酸的制备:由烃、伯醇或醛的氧化、由酯制备、由腈水解及金属有机试剂合
成如格氏试剂制备
12.4 掌握羧酸的反应
酸性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形成酸卤、酯、酰胺、脱羧、α—H的卤代反应、还原(被氢化铝锂还原)、酯化反应的机理羧基中的羧基的反应(酯化反应的历程:阐明机理的同位素法)
12.5了解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丙烯酸、苯甲酸、萘乙酸。
了解重要二元羧酸物理化学性质:乙二酸、己二酸、癸二酸、丁烯二酸、苯二甲酸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质
熟悉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13.1熟悉羧酸衍生物酰卤、酯、酰胺、腈的分类、命名、结构比较、物理和化学性质、反应和制备;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转化:亲核取代反应(加成—消化反应历程)、水解、醇解、氨解酯的水解及历程;与金属试剂的反应;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酯缩合反应;酰氨的脱水和霍夫曼(Hofffmann)降解反应。
13.2熟悉并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与应用
a)乙酰乙酸乙酯:制备、互变异构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b)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c)碳酸及衍生物:光气、尿素、氨基甲酸酯
13.3 乙烯酮
13.4熟悉取代羧酸(如卤代酸、羟酸、酮酸)的合成与反应,了解多元羧酸的性质
13.5了解动物与植物脂肪的区别:油脂、蜡及合成洗涤剂去污原理
特别是油脂的组成与结构及性质:皂化、加成反应、油脂酸败(酸值)和干性
第十四章 含氮化合物
掌握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化合物的应用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14.1 胺的分类、命名、结构物性和光谱特征
14.2 熟悉并掌握胺的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
14. 2. 1胺的结构和碱性(结构特点、手性、碱性及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14. 2. 2成盐、四级铵盐的形成、特点及应用(彻底甲基化反应、四级铵碱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剂)、Hofmann消除(规律、反应机理)
14.2.3酰基化:乙酰化、酰卤、酸酐、苯磺酰氯(兴斯堡Hinsberg反应)
14.2.4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顺型消除)
14.2.5胺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蒂芬欧—捷姆扬诺夫的环扩大重排反应)
14.2.14胺的特殊反应:易氧化、苯环上易取代; Mannich反应及其应用
14.3熟悉掌握胺的制备:氨或胺的烃基化、芳卤的氨解(苯炔); 盖布瑞尔(Gabriei)合成法,用醇制备,含氮化合物的还原: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腈、酰胺、肟的还原, 醛、酮的还原胺化(如刘卡特反应,埃斯韦勒—克拉克反应); 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 霍夫曼重排、克尔提斯重排、施密特重排)
14.4了解重要的胺:苯胺、二甲胺、乙二胺(EDTA)、己二胺、各种烯胺化合物。
14.5掌握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甲烷及卡宾、氮烯、叠氮化物的制备、反应
14.5.1重氮盐的制法
14.5.2重氮盐的性质:去氮反应(被—H、OH、—X、—CN取代)、留氮反应(偶合和还原)
14.5.3了解染料结构与性质和用途:化合物颜色和结构的关系(生色基和助色基)、染料的分类及偶氮染料和指示剂(甲基橙、刚果红)
14.14硝基化合物
14.14.1了解分类、结构和命名
14.14.2掌握其性质:硝基对α—氢原子的影响(互变异构)还原、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14.14.3熟悉重要的硝基化合物:硝基苯、苦味酸、TNT
14.7腈和异腈:分子结构、水解和还原反应
14.11掌握含氮芳香化合物的以下有关内容
14.11.1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
14.11.2芳胺的制备和芳胺的特性
14.11.3 苯炔的制备和环加成反应
14.11.4芳胺的重氮盐及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五章 含硫、磷、硅化合物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
熟悉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以及有机磷农药的性质、性能和应用
了解含硅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15.1 硫、磷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
15.2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命名及合成与反应
硫醇和硫酚、硫醚、亚砜和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磺胺药物、糖精)
15.3 含磷化合物
掌握重要反应:形成季磷盐的反应、维狄希(Wittig)试剂及其反应
15.4了解有机农药分类、农药的剂型、药效和防护、有机磷农药及其他
15.5 了解常见卤代硅烷及硅醇、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应用
第十六章 过渡金属π配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6.1了解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层构型和成键特征
16.2了解过渡金属与不饱和烃形成的π 配合物
16.3了解夹心结构π 配合物
16.4了解过渡金属π 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
17.1 电环化反应
17.2 熟悉并掌握[ 2+2], [2+4] 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17.3 熟悉σ-迁移反应(Claisen 克来森重排,Cope重排,氢原子参加的[l, i]迁移,碳原子参加的[l, i]迁移)
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
了解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
熟悉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酸碱性
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等的合成及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了解吡啶、喹啉等的化学性质及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18.1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音译法)
18.2熟悉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糠醛的结构和性质和制备及简单反应,了解其衍生物性质(VB1、青霉素等),了解卟啉衍生物:血红素、叶绿素、VB12。
18.3了解六元杂环化合物
18.3.1吡啶的结构及吡啶衍生物:烟酸、VB12、异烟肼
18.3.2 嘧啶及其衍生物:尿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
18.4 一般了解稠杂环化合物:吲哚及其衍生物、喹啉及其衍生物(斯克奥浦Skraup合成法)。
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
了解碳水化合物(糖)的涵义、分类、存在
掌握D—系列单糖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熟悉单糖的环状结构和链状结构以及差向异化作用和变旋原理
了解几种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淀粉、纤维素)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9.1熟悉单糖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
19.1.1单糖的碳架结构: 单糖的构造式的确定、立体构型、环状结构[哈武斯(Haworth)透视式、构象式]
19.1.2单糖的性质:糖酸的差向异构化、氧化与还原(吐伦和菲林试剂,溴水或电解氧化,硝酸氧化,催化氢化,钠汞还原)、成脎反应、成苷反应、单糖的递降(Ruff降解,Wohl降解)、糖脎与糖腙。
19.1.3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19.1.4变旋光及氧环的测定
19.2了解双糖: 还原性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非还原性双糖:蔗糖(结构 测定)
19.3了解多糖: 淀粉(分类、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结构和利用:造纸、人造纤维、羧甲基纤维素)、半纤维素、右旋糖酐
第二十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熟悉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常规的化学性质
了解多肽的结构特征、结构的测定方法、性质
了解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20.1氨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制法【氨基酸的合成:Strecker合成、σ-卤代酸氨解、Gabriel合成、丙二酸酯法】、性质【两性和等电点、氨基的反应(与亚硝酸、甲醛、二硝基氟苯反应)、脱羧反应、与水合茚三酮反应】
20.2了解多肽:多肽结构确定和合成原理简介、多肽合成【羧基的保护、氨基的保护、接肽方法(混合酸酐法、活泼酯法、碳二亚胺法)】; 重要的多肽(谷胱甘肽、催产素和牛胰岛素)
20.3了解蛋白质:蛋白质的分类和重要性质、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性质(两性和等电点、胶体性质、沉淀、变性(可逆和不可逆)、水解、显色反应)
第二十一章 萜类、甾族化合物
了解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异戊二烯规则及其生理作用及应用
21.1了解萜类的定义、分类、异戊二烯规则:单萜、倍半萜及其它萜类
了解常见萜化合物的结构的一般书写方法:VA、胡萝卜素、柠檬醛、橙化醇、香叶醇、薄荷醇、蒎稀、龙脑、樟脑
21.2了解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命名
以第一章至第十八章为主, 其他章节一般了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无机化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是非判断题20分
2、单项选择题30分
3、配平题9分
4、填空题30分
5、简答题26分
6、计算题3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气体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二、气体混合物
第二章 热化学
一、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式
三、温度对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四、反应速率理论
五、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第四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一、标准平衡常数
二、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四、自发变化和熵
五、Gibbs函数
第五章 酸碱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二、水的解离平衡和pH
三、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四、缓冲溶液
五、酸碱指示剂
六、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七、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一、溶解度和溶度积
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三、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电化学电池
三、电极电势
四、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八章 原子结构
一、氢原子结构
二、多电子原子结构
三、元素周期律
第九章 分子结构
一、价键理论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三、分子轨道理论
四、键参数
第十章 固体结构
一、晶体结构和类型
二、金属晶体
三、离子晶体
四、分子晶体
五、层状晶体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一、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二、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一、s区元素概述
二、s区元素的单质
三、s区元素的化合物
四、锂、铍的特殊性 对角线规则
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
一、p区元素概述
二、硼族元素
三、碳族元素
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
一、氮族元素
二、氧族元素
第十五章 p区元素(三)
一、卤素
二、稀有气体
三、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十六章 d区元素(一)
一、d区元素概述
二、铬 钼 钨 多酸型配合物
三、锰
四、铁 钴 镍
第十七章 d区元素[二]
一、铜族元素
二、锌族元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动物生理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动物生理学》柳巨雄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45分;简答题60分;综述题2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理学研究的水平与生理学实验方法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物质转运功能及常见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四、骨骼肌的结构与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 血液生理
一、血液理化性质相关的概念及其相对稳定维持的重要性
二、红细胞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三、白细胞的功能
四、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五、血液的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泵血机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三、血管的生理活动
四、微循环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一、肺通气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与运输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道平滑肌特性
二、单胃和复胃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四、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基础代谢与静止的能量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第八章 泌尿生理
一、尿的生成
二、尿生成的调节
三、排尿
第九章 神经系统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高级神经活动
第十章 内分泌生理与生殖生理
一、甲状腺、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 C” 细胞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
三、胰腺
四、丘脑下部和脑垂体
五、雄性生殖和雌性生殖
第十一章 泌乳生理
一、乳腺的发育
二、泌乳与排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动物生理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动物生理学》柳巨雄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45分;简答题60分;综述题2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理学研究的水平与生理学实验方法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物质转运功能及常见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四、骨骼肌的结构与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 血液生理
一、血液理化性质相关的概念及其相对稳定维持的重要性
二、红细胞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三、白细胞的功能
四、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五、血液的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泵血机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三、血管的生理活动
四、微循环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一、肺通气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与运输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道平滑肌特性
二、单胃和复胃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四、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基础代谢与静止的能量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第八章 泌尿生理
一、尿的生成
二、尿生成的调节
三、排尿
第九章 神经系统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高级神经活动
第十章 内分泌生理与生殖生理
一、甲状腺、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 C” 细胞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
三、胰腺
四、丘脑下部和脑垂体
五、雄性生殖和雌性生殖
第十一章 泌乳生理
一、乳腺的发育
二、泌乳与排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动物生物化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邹思湘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45分;简答题60分;综述题25分。
Ⅲ.考查范围
1.主要了解生物化学的概念、 主要的研究内容、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2.了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分类, 掌握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结构及性质; 掌握蛋白质结构各层次结构概念及特点。 弄清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掌握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
3.弄清 DNA 和 RNA 的化学组成、 性质和生物学功能, 掌握 DNA 双螺旋结构特点、 RNA 分类、 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掌握核酸变性、 复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4.了解酶的基本概念, 掌握酶促反应特点, 掌握酶的化学组成及辅酶( 维生素), 弄清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酶催化机制, 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及酶活性调节 的方式。
5.了解糖在的物体的一般代谢概况, 掌握糖原合成与分解、 糖酵解与三羧酸循 环、 糖异生的代谢过程及反应、 关键酶、 能量转变及生理意义, 掌握戊糖磷酸途 径的生理意义, 弄清糖代谢各途径的联系及调节。
6.弄清生物氧化的特点及其酶类, 了解生物氧化二氧化碳生成的方式, 掌握线 粒体两条呼吸链的组成、 排列顺序、 抑制剂抑制部位, 掌握氧化磷酸化机制。
7.了解脂类的生理功能, 弄清脂肪的动员, 掌握脂肪酸的ß—氧化过程, 掌握酮体合成与分解过程, 酮体生成意义, 弄清脂肪酸合成的特点、 关键酶等, 了解脂肪合成途径和脂肪代谢调控, 掌握类脂代谢特点( 合成原料、 合成过程的能量来 源、 关键酶等), 了解脂类在体内的转运概况。
8.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弄清氨基酸的各种脱氨基方式, 掌握氨基酸的联合质。弄清的物体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特点和嘌呤核苷酸在不同生物体内代谢的 终产物。
9.了解物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联系, 掌握代谢调节的方式和原理, 熟悉信号 转导的基本通路。
10.掌握参与 DNA 复制过程的酶类、 蛋白因子及其它们在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掌 握 DNA 半保留复制过程及特点, 弄清反转录的概念及特点, 弄清 DNA 损伤修复机 制。
11.掌握原核 RNA 聚合酶的结构、 功能及原核生物 RNA 的转录过程, 掌握真核生 物 RNA 聚合酶的分类及生物学功能, 弄清启动子的结构特征, 特别是原核生物启 动子的结构特征; 弄清 RNA 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特别是真核生物 mRNA 转录后的 加工修饰。
12.掌握参与蛋白生物合成的成员, 三种 RNA 的作用原理, 遗传密码、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其它酶与蛋白质因子的相互作用,掌握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活化与转运,熟悉核糖体循环中的起始、延长、终止阶段,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异同,熟悉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和运输方式,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
的阻断剂。
13.掌握基因及其表达调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掌握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和
色氨酸操纵子的调节机制,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的特点及分子基础。
14.熟悉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过程,了解DNA 重组技术所用的工具酶及载体和宿
主系统,掌握核酸分子杂交、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基因操作的其它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教育学基础综合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 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 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l.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
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3.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2.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4.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5.1922年“新学制”
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
三、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
3.群众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的学校;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三)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五、外国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的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论教育。
2.法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3.德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
4.俄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
5.美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费里教育法》;统—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
4.美国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敕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苏联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苏联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学》、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
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1.智能差异与教育
2.人格差异与教育
3.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4.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1.学习的基本含义
2.学习的分类体系
学习主体分类;学习水平分类;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3.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五)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
2.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分类
3.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自由学习理论。
3.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知识的建构
(-)知识及知识建构
1.知识及其类型
2.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理解的类型
2.知识理解的过程
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1.错误概念的性质
2.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2.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类型
3.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2.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3.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1.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注意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复述策略
4.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元认知及其作用
2.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1.时间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3.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1.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3.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2.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社会规范的遵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1.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1.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2.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
【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
2.教育研究的意义
3.教育研究的类型
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教育研究假设
假设的含义与作用;假设的主要类型;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选择研究对象(抽样);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概述
1.教育文献的含义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献的等级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内审法、外审法)
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四、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1.教育观察的含义
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检核表。
五、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2.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特点及优缺点
2.问卷的构成
3.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问题的形式;问题答案的格式。
(三)访谈调查
1.访谈调查特点及优缺点
2.访谈调查的类型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3.访谈调查的过程
选择访谈对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正式访谈。
(四)测量调查
1.测量调查的含义
2.测量调查的类型
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
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
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六、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3.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4.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5.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2.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3.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含义
2.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3.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1.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含义
2.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2.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3.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5.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七、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1.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
3.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的意义
2.资料整理的步骤
审核;分类;汇总。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概念
2.定量分析的方法
数据描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的含义及种类);数据推断(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的含义及种类)。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概念
2.定性分析的过程
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九、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1.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
2.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
3.学术论文及其构成
(二)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一致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