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真题及答案精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等产量线(西/名/01/5)
2.货币工资刚性(西/名/02/5)
3.所有权特定优势(国/名/03/5)
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名/04/5)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用基数效用论解释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西/简/01/10)
2.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西/简/02/10)
3.简述三元悖论的含义。(国/简/03/10)
4.简述税收负担转嫁的影响因素。(财/简/04/10)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含义、作用过程及特点。(货/论/01/20)
2.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社/论/02/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等产量线(西/名/01/5)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产量为y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y=f(L,K)。
(得分点:同一产量,要素组合)
2.货币工资刚性(西/名/02/5)
指由于劳动市场上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从而呈现一种向上的刚性现象。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
(得分点:货币工资,不降)
3.所有权特定优势(国/名/03/5)
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得分点:资产、所有权,优势)
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名/04/5)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得分点:政府,商品、劳务,单向、无偿)
二、简述题
1.用基数效用论解释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西/简/01/10)
答案要点: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在基数效用论的意义下,它取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每单位商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并不相同,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增加的消费数量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据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时,都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应使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的商品数量也减少,以便用于购买商品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持有货币时相同。进而,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得分点:边际效用递减,价格与需求反向)
2.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西/简/02/10)
答案要点:(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它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面对高工资,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引发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将此称为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
第二,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垄断使利润过度增长,过高利润引起成本上升,价格上涨。
(2)治理对策:
①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是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
②针对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的基本内容。
(得分点:工资(工会)、工资-价格螺旋,利润;冻结工资,工资价格指导线,反托拉斯。)
3.简述三元悖论的含义。(国/简/03/10)
答案要点:不可能三角定律(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主要内容如下:三角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践操作中指固定汇率)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完全的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一国货币政策是完全独立的,资本又是自由跨国流动的,便不能够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必须要浮动。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给定以后,这二者只能取其一。
(得分点: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完全的金融一体化,三边不能同时实现)
4.简述税收负担转嫁的影响因素。(财/简/04/10)
答案要点:即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税往往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较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
(4)经营者目标。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售量。
(得分点:供求弹性,税种,课税范围,经营者目标)
三、论述题
1.试述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含义、作用过程及特点。(货/论/01/20)
答案要点:(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第二,规定可充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第三,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第四,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等。
该政策作用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时,一方面增加了商业行应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降低了商业行的贷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货币乘数变小,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反之,过程则相反。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2)公开市场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作用过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相当于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若流入商业银行,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扩大,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成倍数增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央行可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信用紧缩。
公开市场政策优越性表现: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平缓、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
(得分点:准备金比率、信用创造;(买卖)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利率。)
2.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社/论/02/20)
答案要点: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根本区别: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做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
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共同治理模式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它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得分点: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经济民主化,董事会,监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