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真题及答案精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不属于布雷顿森体系的内容。(货/单/01/2)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
B.严格的汇率固定制
C.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D.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依据厂商能否对所有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可以被区分为(西/单/02/2)
A.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B.显性成本和阴性成本
C.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D.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不属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国/单/03/2)
A.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B.产业内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贸易扭曲理论
4.根据国际费雪效应,一国通胀率上升,该国名义利率和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为
(货/单/04/2)
A.名义利率提高/货币对外价值降低 B.名义利率降低/货币对外价值提高
C.名义利率降低/货币对外价值不变 D.名义利率不变/货币对外价值降低
5.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大小主要受因素制约(财/单/05/2)
1)经济增长的提高程度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3)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4)国民经济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 6)国际贸易的顺差程度
A.12345 B.12456 C.12346 D.23456
6.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单/06/2)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企业的银行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财/单/07/2)
1)按照社会公共需求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2)按照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渐调整好两类支出的比例关系。
3)比照发达国家的预算编制,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4)在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时,应该重点解决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的问题
A.134 B.234 C.123 D.124
8.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社/单/08/2)
A.重工业与轻工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B.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C.投资部门与消费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D.计划于市场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吉芬商品(西/名/01/3)
2.哈罗德多玛模型(西/名/02/3)
3.国债限度(财/名/03/3)
4.国际收支失衡(国/名/04/3)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泰勒规则的基本内容?(货/简/01/8)
2.简述成本推动性膨胀原因和治理对策?(西/简/02/8)
3.结合图形说明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国/简/03/8)
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财/简/04/8)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 (社/论/01/20)
2.已知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20-P,成本函数为C=Q2+4Q,试问:(西/论/02/20)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政府改用价格管制以实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则该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4)结合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布雷顿森体系的内容: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美元充当国际货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
2.答案:D
解析:依据厂商能否对所有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可以被区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答案:C
解析:见大纲353-355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政策贸易理论,贸易扭曲理论。
4.答案:A
解析:国际费雪效应(international fisher effect)所表达的是两国货币的汇率与两国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期汇率的变动幅度与两国利率之差相等,但方向相反。
5.答案:A
解析:见大纲510页,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经济增长的提高程度,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国民经济能力的未利用程度,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公众的牺牲精神
6.答案:D
解析:见大纲519页,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7.答案:D
解析:见大纲452页。
8.答案:B
解析:见大纲93页。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名词解释
1.吉芬商品(西/名/01/3)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大于零,收入效应小于零,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价格与数量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动,这样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得分点: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价格与消费同向。)
2.哈罗德多玛模型(西/名/02/3)
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成反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很难达到,因而是一“刃锋”。
(得分点:增长率正比于s,反比与v;意愿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3.国债限度(财/名/03/3)
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二是国债依存度。
(得分点:历年总规模,当年总额,到期还本付息额)
4.国际收支失衡(国/名/04/3)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得分点:经常、资本、金融)
三、简答题
1、简述泰勒规则的基本内容?(货/简/01/8)
解答: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又称利率规则。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其形式为:
i= π+ gy + h(π-π*)+ if
其中,i为短期利率,π为通货膨胀(p的百分比变化),y为实际收入对其趋势偏离的百分比,π*和if为常数
(得分点:通胀率、利率,同向)
2.简述成本推动性膨胀原因和治理对策?(西/简/02/8)
解答: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入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提高。
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
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除此之外,政府也采用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作为补充。为了更好地使指导性的工资、价格政策有效,国家对那些执行政策的经济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惩罚违规者,以便促进通货膨胀率的下降。
(得分点:工资、利润推动,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税收)
3.结合图形说明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国/简/03/8)
解答:
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A’点
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至C’点
由于世界价格线T在生产扩大变化后发生变化,较原价格线更为平坦,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降低。
发生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价格的波动;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促进销量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得分点:单一经济,初级产品,弹性小)
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财/简/04/8)
解答: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略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财政平衡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于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得分点:基本平衡,动态平衡,总量平衡,中央地方平衡)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 (社/论/01/20)
答:(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生产的外延扩大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犷型转向集约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衡量的,而技术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体制创新
体制或是制度因素之所以影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一功能与体制影响人们选择行为有关。(1)体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设置了行为规则(包括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契约制度;非正式的如习惯等),从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改变,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2)体制创新可通过建立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3)有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注意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激励成本调动行为人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4)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可见,体制不仅决定经济增长的绩效,而且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
(得分点:粗犷、集约;技术进步,体制创新。行为规则,约束条件;激励,道德规范;资源可获得性。)
2.已知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20-P,成本函数为C=Q2+4Q,试问:(西/论/02/20)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政府改用价格管制以实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则该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4)结合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答:(1)MR=20-2Q
根据成本函数可得边际成本MC=2Q+4
有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代入可得20-2Q=2Q+4
推导出 Q=4 P=16
(2)对整体增加税收4单位,则总成本TC=Q2+4Q+4
则边际成本为MC=2Q+4, 由MR=MC 得20-2Q=2Q+4
推导出Q=4 P=16
对每个商品增加税收4单位,则总成本 TC=Q2+4Q+4Q=Q2+8Q
则边际成本为MC=2Q+8 由MR=MC 得 20-2Q=2Q+8
推导出 Q=3 P=17
(3)此时厂商利润为零,即P=AC,从而P=20-Q=Q+4
求得:Q=8,P=12。
(4)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且也产生其他不利影响。首先,垄断可能导致管理松懈。其次,垄断可能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降低。第三,垄断可能导致寻租。此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基于上述原因,经济学家们通常主张政府应该采取反垄断措施。
由于垄断对于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反垄断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也是势在必行。反垄断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控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防止产生垄断力量,防止它们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防止出现垄断造成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浪费情形。政府反垄断的措施往往有税收、补贴和价格管制等。从此题中可以看出政府实施价格管制的方式反垄断是最好的,政府采用征收产品税的方式反垄断效果最差,可谓适得其反。
(思路:利用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求解;税收负担纳入成本后再用利润最大化条件;考虑完全竞争市场特点,特别是从利润为零出发求解;市场结构或效率的差别,或比较竞争与否的差异,主要从产量、价格以及社会福利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