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四个色块中饱和度最高的是( )
A.粉色
B.鲜红
C.灰色
D.黄褐
2.关于神经冲动的正确说法是( )
A.在神经元内部神经冲动沿着轴突到树突的方向传导
B.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借助神经递质完成传递
C.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与电线内电流的速度一样快
D.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会减缓神经元内的电传导速度
3.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将视线转向白墙时看到了一个绿色正方形,这种现象称为( )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马赫带
D.后像
4.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Allport)
B.卡特尔(Cattell)
C.艾森克(Eysenck)
D.荣格(Jung)
5.对用米尺测得的一组运动员的身高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常( )
A.不可加减乘除
B.可以加减乘除
C.可以乘除,不可以加减
D.可以加减,不可乘除
6.以三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经随机分班的学生分别授课,若检查三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通常使用( )
A.Z检验
B.独立样本t检验
C.方差分析
D.配对样本t检验
7.用离差智商描述个人智力水平的测试工具是( )。
A.韦克斯勒量表
B.瑞文测验
C.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D.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8.“知道了一个人说话粗俗,就认为他也胆大妄为,不守信用。”能够对此做出好解释的理论观点是( )
A.投射作用
B.归因理论
C.内隐人格理论
D.刻板印象
9.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小组中,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而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服从
C.群体思维
D.群体决策
10.一项检验能够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叫统计检验力,可表示为( )
A.α
B.1-α
C.β
D.1-β
11.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称为( )
A.外部效度
B.内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效标效度
12.让被试根据某种标准(如“喜欢与否”)从同伴团体中选出若干成员的方法是( )
A.提名法
B.关系分析法
C.投射测验
D.猜人测验
13.可以用于考察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任务是( )
A.视崖实验
B.守恒实验
C.三山实验
D.陌生情境实验
14.少年期心理上出现的“假想的观众”“虚构的自我”等现象体现了其( )
A.想象的丰富性
B.心理的易变性
C.认知的创造性
D.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15.主题统觉测验是一种( )
A.自陈测验
B.投射测验
C.墨迹测验
D.情境测验
16.以下统计量中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离散趋势的是( )
A.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差异系数
17.运用测验所录取的合格人数与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之比称作( )
A.总命中率
B.基础率
C.正命中率
D.录取率
18.用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作点估计,如果其误差的平均值为0,则这种估计满足了( )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充分性
19.根据加涅对概念分类的观点,“比重”这一概念属于(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具体概念
D.定义概念
20.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作为成败原因的能力属于( )
A.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B.内部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C.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D.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想象
2.负强化
3.学习策略
4.假装游戏
5.群体极化
6.心理测量
7.冒险转移
8.测定系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粉红、黄褐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2.【答案】B
【解析】A项,在神经元内部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B项,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借助神经递质来完成传递C项,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D项,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并不会减缓电传导速度。
3.【答案】D
【解析】A项,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B项,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视觉体验,包括明喑对比和颜色对比。C项,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D项,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包括两种:①正后像,指与刺激物品质相同的后像;②负后像,指与刺激物品质相反。例如,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
4.【答案】A
【解析】A项,奥尔波特(G.w. Allport,18971967)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将人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B项,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C项,艾森克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包括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D项,荣格将人格特征分为外倾和内倾,又提出了四种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5.【答案】B
【解析】身高数据既表明量的大小,也有相等的单位,同时还具有绝对零点,属于等比数据。等比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6.【答案】C
【解析】ABD三项,Z检验和t检验一般运用于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都是处理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C项,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7.【答案】A
【解析】在韦克斯勒量表中,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8.【答案】C
【解析】A项,投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能承受的动机或行为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B项,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C项,内隐人格理论是人们将多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D项,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类人或事物固定而又笼统的看法。
9.【答案】C
【解析】A项,从众是指迫于真实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压力,个体改变自己态度的过程。B项,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要求的行为。D两项,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
10.【答案】D
【解析】统计检验力是指,在零假设为假应该被拒绝的情况下,假设检验拒绝的概率,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互补,等于1-β。
11.【答案】B
【解析】A项,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及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B项,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C项,构思效度又称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D项,统计结论效度是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12.【答案】A
【解析】A项,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成员。B项关系分析法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知觉。C项,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D项,猜人测验是一种标准评定量表,主要目的是利用团体成员的长时间相处,互相评定各自的人格特质。
13.【答案】C
【解析】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A项,视崖实验用于考察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B项,守恒实验用于考察儿童对守恒规律的认知。C项,三山实验中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所看到的情景,正是考察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D项,陌生情境实验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14.【答案】D
【解析】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在青少年时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毫无意识的眼神,到他们那里,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紧张和不安,甚至爆发冲突。这种过分关注自我的现象就是“假想的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体现了其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15.【答案】B
【解析】A项,自陈测验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BC两项,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的测验。投射测验由多种形式和结构,具体包括:①联想和构造法(语句完成法、逆境对话测验等);②墨迹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③图画故事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但最常用的是罗夏克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D项,情境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16.【答案】D
【解析】ABC三项,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D项,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它是一种相对差异量,用CV来表示,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差异系数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用于:①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②对于水平相差较大,但进行的是同一种观测的各种团体,进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除此之外,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还有全距、方差、标准差等。
17.【答案】C
【解析】A项,总命中率是指根据测验选出的人当中工作合格的人数,以及根据测验淘汰的人当中工作不合格的人数之和与总人数之比。B项,基础率指这一特质在总体人群中所占的比例C项,正命中率是指用测验选出的人中合格者所占的比例。D项,录取率指根据测验选出的人数占总人数之比。
18.【答案】A
【解析】良好估计量的标准有四个:①无偏性:用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一定会有误差,不可能恰恰相同。因此,好的估计量应该是一个无偏估计量,即用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偏差的平均数为0②有效性:当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不止一个统计量时,无偏估计变异小者有效性高,变异大者有效性低,即方差越小越好③一致性: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估计值应能够越来越接近它所估计的总体参数,估计值越来越精确,逐渐趋近于真值。④充分性:指一个容量为的样本统计量,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全部n个数据所反映总体的信息。
19.【答案】D
【解析】AB两项,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是维果斯基提出的分类。①日常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②科学概念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如日常的垂直线是以水平线为参照的,科学的垂直线指两条相交成90度角的直线。CD两项,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是加涅提出的分类。①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如“桌子”就是一个具体概念②定义概念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如物理学中的“比重”属于定义概念。
20.【答案】A
【解析】 Weiner在 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Weiner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 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努力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二、名词解释
1.想象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己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等。
2.负强化
答: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以增加反应概率与正强化相对应,都是由斯金纳提出来的。
3.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操作水平的技能,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4.假装游戏
答: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设想的情景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
5.群体极化
答: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当个体最初的意见保守时,通过团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而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将使结果更加冒险。这是社会比较和说服性辩论造成的。
6.心理测量
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进行数量化的界定。
7.冒险转移
答: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的一种形式。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而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将使结果更加冒险,此时便出现了冒险转移。
8.测定系数
答: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共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在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回归平方和可以解释的比例。测定系数区间为[0,1]。测定系数越大,回归效果越好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不仅要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
三、简答题
1.表象的基本特征。
答:(1)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表象的特征
①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表象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但是表象和知觉的形象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
②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③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2.研究方法综合化的趋势。
答: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
(2)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
(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
(4)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3.轶和检验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条件
答:轶和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检验,它与参数检验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相对应。
(1)适用条件:由于t检验中要求“总体正态”当这一前提不成立时就不能使用t检验,此时可以用秩和检验代替t检验。当两个独立样本都为顺序变量时,也需使用秩和法来进行差异检验。
(2)计算思路:
①两个样本容量均小于10时(n1≤10,n2≤10)
具体步骤:
a.将两个样本数据混合由小到大作等级排列(最小的为1等)
b.设n1
c.把T值与秩和检验表中的临界值比较,若T≤1或T≥2,则表明两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T1
②两个样本容量均大于10(n1>10,n2>10)
一般认为当两个样本容量都大于10时,秩和T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其平均数及标准差如下:
其中为较小的样本容量,即,这样,就可以按公式进行差异检验
Z值落在一1.96~1.96区间内则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a=0.05),落在该区间之外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0.05水平单侧检验则Z值在1.651.65区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区间之外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长时记忆的分类以及特点。
答: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1)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①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也不够确定。
②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等。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2)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②容量没有限度。
③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5.测验说明书的内容
答:为使测验能够合理地实施与应用,在正式测验编写成后,需要编制一份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1)本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根据。
(3)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4)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5)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做解释。
(6)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度系数、效度系数及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情境下得到的。
6.操作定义的作用
答:(1)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比如,用韦氏智力测验分数代表学生智力水平,用各科成绩的平均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就。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2)操作定义的作用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操作定义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现象或方法来界定或说明研究变量或指标,这就使得研究变量或指标成为可直接感知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②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检验研究假设就是要看它对变量间关系的预测是否正确。只有给变量作出恰当的操作定义,才能够测量变量及预测变量间关系,这样才可能检验研究的假设。如果不能给变量做出明确的操作定义,那就不可能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③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复杂,所研究的变量、测量的指标含义众多,如果研究者对研究变量、指标理解不同,可能产生许多研究误差。有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统一性。
④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许多课题常常需要进行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如比较不同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差异、采用交叉系列设计研究历史因素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如果研究变量、指标无明确的、统一的操作定义,那么在不同研究地点或不同时间所得的研究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自然也就无法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⑤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给研究变量、指标下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也就提供了它们的具体含义、如何获得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对研究进行评价,或进行重复研究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不同是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评价得出不同结论的同类研究时尤需注意分析与考虑。
四、论述题
1.人格类型理论
答:类型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1) 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2)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①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的人数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②内-外倾人格
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
(2) 多元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①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②性格类型说
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③阴阳五行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2.攻击行为至少三种理论解释。
答: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与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生命终止的愿望。这种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进行各种破坏和暴力活动的根源;这种本能有时也指向主体的内部,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残和自杀等。
(2)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性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到食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认为攻击性行为得以习得和保存有下面几个原因:①它具有工具性作用,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②它得到了社会的强化。③自我保护的手段。④是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4)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更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认为对挫折等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如何加工和解释有关社会线索的。那些具有较多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多的是将有关的信息解释为“别人对我不尊重、对我怀有敌意”,因此,也表现出对对方的敌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