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可以用侧抑制解释的视觉现象是( )
A.后像
B.马赫带
C.颜色视觉
D.视觉对比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体现了意志行动中的(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3.根据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情绪产生的中心位于( )
A.内脏
B.丘脑
C.杏仁核
D.外周神经系统
4.卡特尔将主要依赖于先天禀赋而较小依赖于文化知识经验的能力称为( )
A.晶体智力
B.情境智力
C.成分智力
D.流体智力
5.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6.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小的统计是( )
A.方差
B.中数
C.标准差
D.平均数
7.第一个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是( )
A.比纳
B.高尔顿
C.卡特尔
D.铁钦纳
8.一直致力于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谢里夫
B.阿希
C.津巴多
D.勒温
9.发生在美国的基诺维斯案件激发了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开始研究( )
A.亲社会行为
B.侵犯行为
C.从众行为
D.服从行为
10.适用于计数数据的统计图是( )
A.直方图
B.条形图
C.次数多边形
D.累加次数分布图
11.对一项3×3实验设计,正确的陈述是( )
A.有3个自变量
B.有3个因变量
C.有9种实验处理
D.有6个被试组
Pict
Pict
9, 0, 101, 0, 9, 1, 101, 1 Pict 12.智商是一种( )
A.标准参照分数
B.内部参照分数
C.结果参照分数
D.常模参照分数
13.普莱尔所著《儿童心理》一书的研究对象处于( )
A.0~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4.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的“前生殖器期”其年龄范围大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对项目难度和区分度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
A.高难度项目的区分度高
B.低难度项目的区分度高
C.中等难度项目的区分度高
D.项目难度与区分度无关
16.某年级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中一名同学得分的Z分数是1.96,该名同学所处的百分位是( )
A.95.0 B.97.5
C.99.0 D.99.5
17.运用方差分析做统计检验,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A.分类变量、分类变量
B.连续变量、分类变量
C.分类变量、连续变量
D.连续变量、连续变量
18.下列各项特征中,不属于实验法本质特征的是( )
A.实验室中进行
B.操纵自变量
C.控制无关变量
D.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
19.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 )
A.平衡 B.顺应
C.联想 D.同化
20.“支架式教学”所依据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联结理论
B.信息加工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动机
2.常模
3.顺应
4.人际关系
5.抽样分布
6.共同要素说
7.元认知策略
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
2.简述算术平均数的特点。
3.简述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4.简述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5.简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6.简述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或媒介。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2.论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有关争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马赫带现象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2.【答案】A
【解析】本题中鱼和熊掌都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因不可以兼得只能选择一种,因此是双趋冲突,故选A 项。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多重趋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使人难以抉择。
3.【答案】B
【解析】坎农-巴德理论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丘脑。
4.【答案】D
【解析】流体智力,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5.【答案】C
【解析】A项,称名数据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不能进行加减乘除;B项,顺序数据没有相等的单位,没有绝对的零点,可以排序,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C项,等距数据又称间隔数据,它具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的零点,可以加减,不能乘除。D项,比率数据即等比数据,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的零点,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
6.【答案】B
【解析】无论数据两端的值是什么,中数只和位于中间的值有关,因此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小。其他三项均受极端数据影响。
7.【答案】A
【解析】比纳被认为是心理测量的鼻祖,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8.【答案】D
【解析】群体动力研究亦即群体动态运转过程研究,包括群体内人际关系、群体形成、群体的凝聚力、领导、决策及小群体分化等。勒温一直致力于研究群体动力问题。
9.【答案】A
【解析】基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在美国纽约发生的一起凶杀案。案发那天的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基诺维斯的姑娘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劫持杀害.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的30多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没有一个人去实施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受到此案件激发,开始研究亲社会行为的问题。
10.【答案】B
【解析】适用于计数数据的统计图有条形图和圆形图。
11.【答案】C
12.【答案】D
【解析】比率智商属于商数,是常模参照分数。
13.【答案】A
【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著作《儿童心理》,该书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14.【答案】B
【解析】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的“前生殖器期”是指3~6岁的年龄阶段对应皮亚杰指出的2~7岁的“前运算阶段”。
15.【答案】C
【解析】测验难度越接近0.5,项目区分度越高。
16.【答案】B
【解析】已知查正态分布表可得1.96的Z分数对应的百分位是97.5%,即该名同学所处的百分位是97.5 。
17.【答案】C
【解析】方差分析这个统计方法适用于自变量全部都是称名变量,因变量为连续变量的条件,用以说明一个连续的相关变量和一个或多个称名独立变量间的关系。
18.【答案】A
【解析】实验法的特征有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揭示因果关系,不需要只限定在实验室中。
19.【答案】D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
20.【答案】D
【解析】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来的。维果斯基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名词解释
1.动机
答: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大功能:
(1)激发功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行为。
(3)维持和调整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进行,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2.常模
答:测验常模简称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可分为 组间常模和组内常模两大类。前者有年级、年龄常模,反映不同群体在测验上表现的差异。后者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离差智商等常模。常模的构成要素为:1、原始分数;2、导出分数;3、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
3.顺应
答: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它们的最早提出见于1936 年出版的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4.人际关系
答: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交往双方在个性、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融洽或不融洽、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必然会导致双方人际关系的亲密或疏远。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行为成分(如交往动作)和情感成分(指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爱或恨、满意或不满意)。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成分。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若交往双方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就容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反之,则容易造成人际排斥。
5.抽样分布
答:抽样分布也称统计量分布、随机变量函数分布,是指样本估计量的分布。样本估计量是样本的一个函数,在统计学中称作统计量,因此抽样分布也是指统计量的分布。以样本平均数为例,它是总体平均数的一个估计量,如果按照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抽样方式,反复地抽取样本,每次可以计算一个平均数,所有可能样本的平均数所形成的分布,就是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
6.共同要素说
答:共同要素说由桑代克根据实验而提出。他的实验结果证明,特殊的训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迁移。但是,这只是特殊经验的事实、技能、方法乃至态度的迁移。特殊的训练并不能由此而提高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认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发生迁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
7.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有效的监视和控制的技能。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指的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三、简答题
1.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
答:语言理解是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语言理解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和使用阶段。语言理解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
词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
(2)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
短语和句子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 。
(3)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
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与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2.简述算术平均数的特点。
答: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它等于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算术平均数的特点有:
(1)反应灵敏,计算严密,简单明了,即数据中的波动会影响算术平均数的变化;
(2)要求相同测量工具所获得的数据,即数据必须是同质的;
(3)离散程度不是很大时,对于数据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性较好;
(4)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3.简述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答: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法的主要类型有:
(1)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的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访谈。
(3)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根据被访谈者是一般访谈对象还是特殊访谈对象(如社会名流、突发事件当事人、儿童、身心疾病患者、罪犯等),可相应划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进行特殊访谈时,应充分考虑到访谈对象的特殊性。
4.简述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答: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相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这种测验的效度主要与测验内容有关。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专家判断
为了确定一个测验是否具有内容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为了提高判断过程的客观性,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①定义好内容总体,描绘出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轮廓。
②划分细纲目,并根据重要性规定好各纲目的比例,对内容范围作尽可能详尽的描述。
③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技能,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对照,逐题将自己的分类与编制者的分类作比较。
④制定评定量表,从测验内容所测的技能、题目对所定义的范围的覆盖率,各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方面,对测验做出总的评价。
(2)统计分析方法
内容效度可由一组被试在独立取自同样内容范围的两个测验复本上得分之相关来作数量的估计。若相关低,说明二者至少有一个缺乏内容效度;若相关高一般可推论测验有内容效度。
(3)经验法
检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测验上的得分和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情况。一般说来,测验总分和题目通过率随年级而提高,便是测验具有内容效度的证据。
5.简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答: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1)标题
(2)摘要
应概括反映出研究的所有主要内容,说明研究的问题、被试情况、研究方法与步骤、结果及结论。
(3)前言
又称序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一般应包括对拟研究问题的界定和说明、对以前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提出研究假设。
(4)方法
主要包括被试情况和取样方法、研究工具及材料、研究设计与程序、统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细节。
(5)结果
主要对研究过程中观测到的现象及收集到的数据的统计分析的结果予以呈现。
(6)讨论与分析
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解释研究结果、依据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根据结果建立或验证理论、指出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7)结论
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
(8)参考文献和附录
参考文献又称引文,即研究过程中所参考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
6.简述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或媒介。
答: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认知,包括: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正确地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时间知觉的媒介有: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许多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例如,皮层细胞的α波,每秒8~13次;心律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等。
(3)计时工具
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四、论述题
1.阐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答: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1)有五种可能引起遗忘的原因:
①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例如,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而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叫倒摄抑制。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②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其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他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
③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指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忘。这一解释至今仍很难用实验来检验,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衰退的结果。
④由线索提取引起的遗忘: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回想不起来,是因为他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⑤由脑损伤(疾病、外伤、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手术切除等)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
(2)减少遗忘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避免在大量遗忘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②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两种复习方式: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得多。但是分布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研究的结果表明,把阅读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其识记效果都远高于反复阅读。把60%的时间用于试图回忆,复习的效果最好。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⑤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做卡片等,外部的记忆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
2.论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有关争论。
答: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各学派之间历来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不同的学派对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心理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自出生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这种变化不能叫做发展,因此发展是有终点的。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我们既应该看到成年期之后心理的继续发展,也应该接受成年晚期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科学地、正确地看待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