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双眼视差会导致哪种知觉误差?( )
A.大小知觉 B.时间知觉
C.距离知觉 D.方位知觉
2.“两害取其轻”是下面哪种冲突?(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3.打篮球技能属于( )
A.封闭性技能 B.开放性技能
C.非连续性技能 D.精细技能
4.哪些与生俱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特性?( )
A.特质 B.气质
C.性格 D.品格
5.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采用的实验是( )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
C.视觉悬崖实验 D.延迟满足实验
6.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模式,提出了( )的主要机制。
A.经典条件反射 B.有意义的学习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观察学习
7.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效度是( )
A.内部 B.外部
C.构思 D.校标
8.研究对象取样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
A.客观性 B.伦理性
C.代表性 D.目的性
9.AB两个因素,A因素两个水平,被试间设计,B三个水平,被试间设计,问一共有几个实验水平?( )
A.2 B.3 C.5 D.6
10.对收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时,被视为异常数据舍弃的( )
11.有一组数据:3,5,8,8,10,15,将他们从小到大排出等级,便于统计分析,它们排出的等级顺序是( )
A.1 2 3 3 4 5 B.1 2 3 3 5 6
C.1 2 3.5 3.5 5 6 D.1 2 3 4 5 6
12.检验三个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用( )
A.Z检验 B.t检验
C.卡方检验 D.方差分析
13.选取60名学生参加情绪对记忆效果的研究,分成控制组、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三组,每组20人。实验中组内自由度为( )
A.52 B.57 C.58 D.59
14.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区分度和难度 B.信度和效度
C.参照点和单位 D.题目和准确答案
15.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比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16.用来表示测验题目的专业领域的有效性的是( )
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校标效度 D.统计效度
17.强调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作为促进教学条件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Pict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8.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这属于总体印象形成中的( )
A.加法模式 B.乘法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19.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决策小组中,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现象,这被称作( )。
A.群体决策 B.服从
C.群体思维 D.从众
20.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 )
A.强化 B.联结形成
C.同化 D.信息加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顺应
2.标准误
3.内隐记忆
4.心理测量
5.首因效应
6.刻板印象
7.程序性知识
8.习得性无助感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注意及其功能。
2.简述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3.正态分布及曲线特点。
4.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的功能。
5.测量误差来源的受测者因素。
6.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常用方法。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
2.论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双眼视差是一种深度线索。物体离观察者越近,两只眼睛所看到物体的差别也越大,这就形成了双眼视差。大脑可以利用对这种视差的测量,估计出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2.【答案】B
【解析】由题意中可知该冲突属于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
3.【答案】B
【解析】开放性技能指需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调节和控制运动动作,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动作技能。
4.【答案】B
【解析】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心理特性指的是气质。
5.【答案】A
【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6.【答案】D
【解析】班杜拉是观察学习的提出者。
7.【答案】A
【解析】内部效度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的一种指标。
8.【答案】C
【解析】研究对象需要有代表性,这是取样的重要原则。
9.【答案】D
【解析】 水平数为A✖B=2✖3=6.
10.【答案】D
【解析】在正态分布曲线中之外的数据常被视为异常数据而舍弃。
11.【答案】B
12.【答案】D
【解析】方差分析主要用来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13.【答案】B
【解析】组内自由度=被试总数-组数=60-3=57.
14.【答案】C
15.【答案】B
【解析】比纳是智力测验创始人,发明了智力测验常模量表。
16.【答案】A
【解析】内容效度主要用于知识技能掌握测验, 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覆盖了所要测量的行为范畴,即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通常由该领域的专家来判定。
17.【答案】D
18.【答案】A
【解析】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
19.【答案】C
【解析】群体思维指高凝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20.【答案】A
【解析】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条件是强化。
二、名词解释
1.顺应
答: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另一个就是顺应。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2.标准误
答:标准误,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反映的是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
3.内隐记忆
答: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4.心理测量
答: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与一般测量的定义相比较,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既具有一般测量的共同属性,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5.首因效应
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相对,都是用来反映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次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6.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东北人都大大咧咧等。
7.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是关于如何完成某项任务的知识,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识不需要被有意识的提取,我们可以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
8.习得性无助感
答: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简述注意及其功能。
答:(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行的活动。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②保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②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分配和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2.简述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答:文献,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资料价值的客观事实材料。查阅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在搜集研究文献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从时间上应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以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
(3)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从资料代表性上看,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
(5)注意跨学科、跨地域地搜集有关资料。
3.正态分布及曲线特点。
答:正态分布也称常态分布或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与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有些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但对称的不一定是正态的),它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
(2)正态分布的中央点(即平均数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
(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即各为0.50。
(4)正态分布是一簇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分布曲线形式低阔;如果标准差小,则正态曲线的形式高狭。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非常容易地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5)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正负1个标准差之间,包括总面积的68.26%;正负1.96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正负2.58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正负3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73%。
4.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的功能。
答: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外界事物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有三个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是三成分最重要的;
外部表现:即表情,包含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等,情绪和情感均有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皮肤电活动变化等。
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①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②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
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④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
5.测量误差来源的受测者因素。
答:测量误差指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测量误差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在受测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1)受测者真正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一般地,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在接受测量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比如,当受测者过分疲劳,或突然生病,或过分焦虑、紧张时其测量成绩会低于其真实水平。
(2)施测者的经验。受训时间的长短、受训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测量效果。
(3)受测者应试动机的强弱、答题反应的快慢等等都会产生测量误差。
6.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常用方法。
答:操作性定义是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心理学研究中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常用方法有:
(1)条件描述法
条件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自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饥饿”定义为“连续24小时未进食的状态”。
(2)指标描述法
指标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青少年”定义为“年龄在7~18岁这个区间的人”。
(3)行为描述法
行为描述法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旁观”定义为“注视别人的活动达到3分钟,自己未参与”。
四、论述题
1.论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的人数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
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8种人格类型:①外向思维型,这种人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②外向感情型,这种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③外向感觉型,这种人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④外向直觉型,这种人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的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⑤内向思维型,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 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⑥内向感情型,这种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⑦内向感觉型,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入自己的感觉;⑧内向直觉型,这种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2.论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答:青少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导致了他们会出现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体表现为: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青春期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但是,在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3)勇敢与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少年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儒。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与自卑
由于青春期的少年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作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这些少年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归结到青春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这一根本性特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