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考察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优势,割裂脑研究要切断( )
A.胝体 B.中央沟
C.外侧裂 D.顶枕裂
2、卢钦斯“水罐实验”所揭示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 )
A.策略 B.情绪
C.注意 D.定势
3、“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描述的是( )
A.韦伯定律 B.斯蒂文斯定律
C.费希纳定律 D.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4、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为( )
A.联想 B.拟人化
C.夸张 D.典型化
5、在发展心理学历史上,最早将研究对象年龄范围扩展至青少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学家是( )
A.格赛尔 B.霍尔
C.皮亚杰 D.华生
6、按照埃里克森理论,如果学龄期(7-12岁的发展出现危机,儿童可能形成( )
A.自卑感 B.停滞感
C.羞怯感 D.孤独感
7、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违背了心理学研究中的( )
A.客观性 B.系统性
C.教育性 D.伦理性
8、将被试的个别差异从组内变异中分离出来的实验设计是( )
A.被试内设计 B.随机组设计
C.被试间设计 D.准实验设计
9、“双盲程序”属于控制无关变量方法中的( )
A.恒定法 B.消除法
Pict C.平衡法 D.统计法
10、描述数据离中趋势的是( )
A.中数 B.几何平均数
C.方差 D.算数平均数
11、对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大于、小于、高于、低于、劣于、优于等确定性关系的假设时,采用( )
A.单侧检验 B.离中趋势检验
C.双侧检验 D.集中趋势检验
7, 0, 54, 0, 7, 1, 54, 1 Pict 12、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的是( )
A.Z检验 B.t检验
C.符号检验 D.F检验
Pict 13、在一项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中,自变量有3个水平每组被试为30人,对研究作数据方差分析时,组内自由度为( )
A.27 B.87
C.29 D.89
14、属于自陈量表的人格测验( )
A.房树人测验 B.埃里克森人格问题
C.主题统觉测验 D.罗夏克墨迹测验
15、比纳与其助手西蒙合作编写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890年
C.1905年 D.1908年
16、测量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7、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布卢姆
18、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赏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
A.外部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他人强化
19、最初阐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
A.海德 B班杜拉
C.费斯廷格 D凯尔曼
20、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 )
A.人际沟通 B.人际关系
C.正式交往 D.非正式往交往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意志
2、学习迁移
3、区间估计
4、校标效度
5、投射作用
6、社会助长
7、道德认识
8、延迟模仿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课题选择的原则。
2、简述语言水平的理解。
3、简述点估计应满足的条件。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三因素模型。
5、简述心理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数量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结合实证论述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裂脑人实验:上世纪40年代起,科学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病人,采用切断胼胝体的办法。这么一来,癫痫病发作虽然停止了,但大脑两半球却被分割开来,不仅信息不通,连行动也互不配合,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裂脑人”,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教授斯佩里等人,对裂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理论。
2.【答案】D
【解析】陆钦斯 (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水罐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
3.【答案】C
【解析】韦伯定律是指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斯蒂文斯定律是指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费希纳定律是指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4.【答案】D
【解析】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7~12岁)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若在此阶段出现危机会导致自卑感。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被室内设计是将所有被试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即将所有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进行实验,可以用有效控制因个体差异产生的误差。
9.【答案】B
【解析】双盲程序是实验心理学中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0.【答案】C
【解析】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
11.【答案】A
【解析】单侧检验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如是否显著“大于”“优于”等;双侧检验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性,如是否有显著差异等。
12.【答案】C
13.【答案】A
【解析】组内自由度=被试数-水平数(组数)=30-3=27
14.【答案】B
【解析】房树人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都属于投射测验。
15.【答案】C
16.【答案】D
【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效度指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17.【答案】D
18.【答案】B
【解析】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19.【答案】C
20.【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意志
答: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它是决策心理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2、学习迁移
答: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区间估计
答:指用数轴上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虽不能指出总体参数具体等于什么,但可指出总体参数落入某区间的可能性有多大。
4、校标效度
答: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也就是对于研究者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的怎么样。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校标。
5、投射作用
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6、社会助长
答:是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而提高的现象。
7、道德认识
答: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8、延迟模仿
答:延迟模仿是皮亚杰关于表征发展的观点中所提到的,是指对一段时间之前出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要想完成延迟模仿,个体必须形成对动作的心理表征并把它储存起来,以便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提取出来并将其再现。
三、简答题
1、简述课题选择的原则。
答:(1)需要性原则
即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题。
(2)创造性原则
即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必须有创新和独到之处。
(3)科学性原则
即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
(4)可行性原则
即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各种客观条件选题,以保证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课题。
2、简述语言水平的理解。
答:语言理解是指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语言理解有不同的水平:
(1)词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以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
(2)理解短语和句子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更高的水平,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语境的帮助;
(3)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与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3、简述点估计应满足的条件。
答:点估计是指当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值(一般用样本统计量)对其估计。点估计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无偏性:用作估计值的统计量可能会大于参数的真值,有时会小于参数的真值,但要求所有可能的统计量与参数真值的偏差的平均值为零。
(2)一致性: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佔计值会越来越接近它所估计的总体参数
(3)有效性:若存在一个无偏估计量,对于其他无偏估计量来说,它的方差是最小的,就是说它的取值是比较稳定的,则这一估计值是有效的。
(4)充分性:用作估计值的统计量能够反映样本全部数据所反映的总体的信息。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三因素模型。
答: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他以大量的人格测量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筛选和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他发现,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一些特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连续性,因此,主张用特质群而不是分散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他总结提取出的人格的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3)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简述心理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答: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测验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选材: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验可以预测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适宜性,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和职业训练的效率。
(2)安置: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对已经入学的学生因材施教,可对部队的战士按特长分配兵种,对工厂中的工人按能力分配工作,以做到人尽其才。
(3)诊断:可以在临床上诊断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等,也可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
(4)评价:可以评价人们在学习和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的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到的阶段等。
6、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数量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答: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趋势,表现为:
(1)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
(2)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
(3)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城,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
(4)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四、论述题
1、论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婴儿上述两方面动作的发展均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
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オ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第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如果使婴儿俯卧在平台上,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最后是行走。
第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オ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格赛尔对儿童动作发展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编制出了发展顺序量表,并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总之,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动作,儿童与客观世界建立了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建立了自我和客体概念,并产生了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的分化,动作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诱导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2、结合实证论述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1977年,谢夫林等人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能够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通常一项或多项己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的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