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一、选择题
1、等产量曲线是在( )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2019年真题)
A. 福利 B. 效用
C. 技术水平 D. 价格水平
2、如图所示,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1、E2、E3,这意味着( )。(2017年真题)
A. 对于消费者1而言,E1的效用水平高于E2
B. 对于消费者2而言,E3的效用水平高于E2
C. E2属于帕累托最优状态,E1和E3不属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D. E1、E2、E3都属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3、根据税收能否转嫁,税收可分为( )。(2017年真题)
A. 价内税与价外税 B. 中央税、地方税与中央地方共享税
C. 直接税和间接税 D. 从量税与从价税
4、造成长期平均成本递减的原因是( )。(2016年真题)
A. 规模经济 B. 外部经济
C.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D. 规模报酬
5、若正常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该商品需求D向右上移动至D’ 的因素包括:( )。(2015年真题)
①该商品价格下降
②替代品价格下降
③互补品价格上升
④消费者收入增加
⑤消费者对该商品偏好增强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④ ⑤
6、如图所示三条等产量曲线 Q1,Q2,Q3。以下正确的表述是________。 (2014年真题)
A. Q1,Q2,Q3 是在同一技术水平下的不同产出 B. Q1>Q2>Q3
C. 厂商选择在 A 点生产最优 D. 厂商选择在 B 点生产最优
7、依据厂商能否对所有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可以被区分为?(2013年真题)
A.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B. 显性成本和阴性成本
C.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D.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8、某地区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1.2,需求的收入弹性E=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________。(2010年真题)
A. 价格提高1%将导致需求增加1.2%
B. 收入增加2%将导致需求减少6.0%
C. 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D. 收入增加4%将导致需求增加4.8%
9、在一些国家,不少家庭医生既上门为社区里的富人服务又上门为社区里的穷人服务,不过对富人的收费高于穷人,这是因为。(2009年真题)
A. 富人的需求弹性大于穷人的需求弹性
B. 富人的需求弹性小于穷人的需求弹性
C. 两个市场的需求弹性相等
D. 以上都正确
10、如果一种商品不仅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方向相反,而且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这种商品是:_______(2008年真题)
A. 正常商品 B. 低档商品
C. 吉芬商品 D. 高档商品
11、假定在某一产量水平上厂商的平均成本达到最小值,这一定意味着_________。 (2007年真题)
A. 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 厂商获得了最大利润
C. 厂商获得了最小利润 D. 厂商超额利润为零
12、通常可以通过( )避免或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2019年真题)
①对供给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②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③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
④对所得征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关于公共物品的属性正确的是( )(2018年真题)
A. 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
B. 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容易造成免费搭车现象
C. 公共产品不具有消费排他性,生产上具有竞争性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名词解释
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019年真题)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2019年真题)
3、瓦尔拉斯定律(2018年真题)
4、均衡价格(2017年真题)
5、基数效用论(2016年真题)
6、提供曲线(2015年真题)
7、等产量曲线(2015年真题)
8、价格歧视(2014年真题)
9、吉芬商品(2014年真题)
10、垄断竞争市场(2012年真题)
11、等产量线(2011年真题)
12、科斯定理(2010真题)
13、公共定价法(2010真题)
14、引致需求(2007年真题)
三、计算题
1、垄断厂商需求函数 , 长期成本函数:
(1)求边际收益函数;
(2)求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
(3)对垄断厂商征收定量的固定税额,征收多少税时,使其没有超额利润;
(4)对单位产品征收3单位比例税,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5)上述两种征税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2018年真题)
2、计算题:
垄断市场条件下,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是C=Q2,需求函数是P=100-Q。
(1)求均衡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Q,P。
(2)求均衡条件下的需求价格弹性。
(3)当需求函数是P=60-Q,求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下的需求价格弹性。
(4)当需求函数是P=100-3Q,求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下的需求价格弹性。
(5)根据以上结果说明价格需求弹性与价格需求曲线斜率之间的关系。(2016年真题)
3、已知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20-P,成本函数为C=Q2+4Q,试问:(2014年真题)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政府改用价格管制以实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则该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4)结合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4、已知某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TC;5Q2+lOOQ,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900—5Q,请计算:(2009年真题)
①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6分)
②假设国内市场的售价超过600时,国外同质产品就会进入,计算P=600时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和赚得的利润;(4分)
③如果政府进行限价,规定最高售价为500,计算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和赚得的利润;
此时国内需求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4分)
④基于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法规的经济学意义。(6分)。
5、计算(2008年真题)
已知生产函数为Y=25/8L3/8K5/8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3和10.
试求:(1)厂商的生产函数最优组合(2K=L)
(2)如果资本的数量K=9时,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C=3Y+90)
(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C=8Y)
四、论述题
1、用基数效用论解释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2011年真题)
2、什么是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作图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2010年真题)
3、市场失灵是指什么?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政府干预经济的优势和手段是什么?(2016年真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一、选择题
1、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 )。(2018年真题)
A. 货币供给增加 B. 个人所得税降低
C. 技术进步 D. 法定准备金下调
2、以下符合基尼系数的选项是( )。(2018年真题)
A. 基尼系数越接近1越趋于平等 B. 基尼系数越接近1越趋于不平等
C. 基尼系数越接近0越趋于平等 D. 基尼系数越接近0.5越趋于平等
3、实际利率=( )。(2017年真题)
A.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B.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C.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D.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4、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包括。(2012年真题)
A.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
B.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产业结构高级化、收入分配公正
C.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产业结构高级化、充分就业
5、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_______。(2010年真题)
①经济增长
②物价稳定
③效率、增长、稳定
④分配公正
⑤国际收支平衡
⑥经济福利
A. ①② B. ③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6、在两部门经济中,若消费函数表示为C=100+0.6Y,这表明_______。(2010年真题)
A. 边际储蓄倾向等于0.6
B.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00
C. 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D. 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7、经济发展______。(2009年真题)
A. 通常表示一国财富的增长
B. 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C. 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D. 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8、在IS-LM曲线的上方区域,意味着经济处于什么状态______? (2008年真题)
A. 投资小于贮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 投资小于贮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 投资大于贮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 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以下哪几个假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2007年真题)
①个体利润最小化。②理性预期,即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对经济变量作出预测。
③市场出清,即劳动力价格和产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调整使市场达到供求平衡。④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粘性,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以上都不是
二、名词解释
1、收入指数化(2018年真题)
2、财政赤字排挤效应(2018年真题)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016年真题)
4、流动偏好陷阱(2015年真题)
5、自动稳定器(2014年真题)
6、自然率假说(2012年真题)
7、货币工资刚性(2011年真题)
8、自然失业率(2010真题)
9、投资乘数(2009真题)
10、理性预期假设(2007真题)
三、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体制满足以下条件,消费 C=60+0.8Yd,税收 T=100,投资 I=100-2r,政府购买 G=80,实际货币需求为 L=0.2Y-8r,名义货币供给 M=120,价格水平为P,试求:
1) IS 曲线和 LM 曲线
2) 总需求曲线
3) 当 P=1 时的总产出和利率水平
4) 其他条件都不变,政府将税收调整为T=50,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充分就业的总产出水平 Yf=900,通过减税能否实现该总产出水平?
5) 根据以上计算,简要分析减税对总产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影响。(2019年真题)
2、消费函数C=300+0.5*(Y-100),投资函数I=200-1000r,政府购买G=100,实际货币需求函数L=0.5Y-1000r,名义货币供给MS=450,价格水平P=1。(2017年真题)
求:(1)IS曲线和LM曲线。
(2)均衡产出和利率水平。
(3)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函数由I=200-1000r变为200-1500r,求均衡产出和利率水平。
(4)结合以上计算结果简要说明投资函数变动导致产出和利率水平变动的机理。
3、考虑某封闭经济满足以下条件,消费C=40+0.8(Y-T),投资I=140-10r, r表示利率, 政府税收T=50 ,政府支出G=50, 实际货币需求L=0.2Y-5r, 名义货币供给M=100,价格水平为p。(2015年真题)
①问IS曲线
②IM曲线
③求价格水平P=1时的总产出。
④在第二问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那么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多少私人投资?
⑤解释什么叫挤出效应,并说明产出这一效应的原因。
4、已知某经济可描绘为:(2014年真题)
IS:Y=200-5r+5G
LM: Y=1.25r+5Ms
总供给: Y=210
试求:
(1)当 G=5、Ms=40 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该一般均衡收入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3)如果不是,如何用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如何用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4)结合以上结论简要说明什么是需求管理政策。
5、已知某封闭经济中:消费需求函数为C=1000+0.5Y,投资需求函数为I=2500-240r,实际货币需求函M/P=0.5Y-260r,货币供给M=1000,充分就业产出 =4600。(2012年真题)
求:(1)IS曲线、LM曲线和总需求函数。
(2)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产出时的价格P和利率r。
(3)如果政府将货币供给M增加到1200,总产出Y和利率r的短期均衡值是多少?长期均衡值是多少?
(4)根据以上结论,简述长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
6、假设某经济体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C=100+0.72Y,投资函数为I=200-500R,政府购买为G=200,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M/P=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M=800。求:(2007年真题)
(1)总需求函数。
(2)当价格水平P=1时,均衡产出。
(3)假设通货膨胀预期为0,价格调整函数为πt=1.2(Yt-1250)/1250,求潜在的产出水平。
(4)如果P变为0.5,求均衡收入。此时价格有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向下调整的压力?
四、论述题
1、货币财政时滞包括哪些内容?(2018年真题)
2、画出拉弗曲线并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2018年真题)
3、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内容?(2017年真题)
4、什么是名义利率?什么是实际利率?请写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式。(2012年真题)
5、试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012年真题)
6、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2011年真题)
7、试作图说明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2010年真题)
8、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和可贷资金理论的异同;(2008年真题)
9、通货膨胀的类型(2008年真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一、选择题
1、C
【解析】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2、D 3、D
4、A
【解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U形曲线,根本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开始随着产量提高,劳动分工更合理,专业程度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形成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低效率等使得扩大规模带来的成本增加超过规模的扩大,一个厂商的生产将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于是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现U形。
5、D
【解析】正常品需求曲线D向右上移动至D’,说明该正常品的需求上升。该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但不会带来需求曲线的移动;替代品价格下降与互补品价格上升都会导致对本商品的需求下降;而消费者收入增加及对本商品的偏好增强都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上升,即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
6、A
【解析】 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等产量曲线有无数条,离原点越远,表示产量就越大。厂商生产的最优点应该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生产相同产量的不同要素组合。
7、D
【解析】依据厂商能否对所有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可以被区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8、C
【解析】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E=-1.2,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9、B
【解析】富人不会因为价格的升高而取消服务,即无论价格高低富人需求的变动小于穷人。
10、C
【解析】若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而且从绝对值上讲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该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称为吉芬商品。
11、A
【解析】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即平均成本最小。
12、D
13、B
【解析】: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和服务。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这一特征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非竞争性是指再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
二、名词解释
1、答:替代效应: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导致消费数量改变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
2、答: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一般均衡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3、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到一个恒等式:
4、答: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
5、答:基数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每单位商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并不相同,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增加的消费数量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6、答:提供曲线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7、答: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产量为 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
等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等产量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并且离原点越远,产量就越大;② 任意二条等产量线不相交;③等产量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特征由单调性得到保证;④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8、答:厂商对相同的商品制定不同销售价格的现象被称为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每单位商品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商品市场价格的现象。二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垄断厂商对不同的商品组别所要不同价格的现象,比如数量折扣。三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厂商根据不愿同额消费者类型索要不同价格的现象。
9、答: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大于零,收入效应小于零,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价格与数量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动,这样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得分点: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价格与消费同向。)
10、答: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得分点:买卖者,有差异的替代品,进退自由)
11、答: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产量为y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y=f(L,K)。(得分点:同一产量,要素组合)
12、答: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小)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那么无论初始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得分点: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界定,谈判交易,有效率)
13、答:①公共定价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纯公共物品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讯、公交等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等行业)的价格。②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劳务达到最有效使用状态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得分点:自然垄断,直接定价;竞争性管制行业,规定价格)
14、答: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得分点:消费者需求,厂商,要素需求)
三、计算题
1、答:(1) TR=P*Q= 10-2Q2
MR= (10-2Q2) =10-4Q
(2)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MR=MC。
MR=10-4Q
MC=3Q2- 10Q+10
MR=MC
10-4Q=3Q2--10Q+10, 化简得到 Q=2 ,P=6
(3)总收益=P*Q=6*2=12
总成本=LTC=Q3-5Q2+10Q解得:8
超额利润=TR-TC解得 T=4
没有超额利润,π=0。将 Q=2 带入公式,解得 T=4。
(4)对单位产品征收 3 单位的比例税,产品的边际成本改变;
MR:10-4Q
MC=3Q2-10Q+13
再利用 MR=MC ,10-4Q=3Q2-10Q+13
带入计算,解得 Q=1, P=8。
(5)征收一定量的固定税额使其没有超额利润时的价格和产量分别是 2 和 6,对单位产品征税 3 单位时,价格和产量分别是 1 和 8,前者的价格更低产量更高, 后者产量低价格高。后者使得消费者的福利下降。
消费者的福利下降原因:垄断这把部分单位产品税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了消费者。
2.、答:
解:(1)垄断厂商的利润π=PQ-Q2=100Q-2Q2,由此当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时:100-4Q=0。所以Q=25,P=75。
(2)需求价格弹性 ,所以在均衡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为3。
(3)当需求函数变为P=60-Q时,垄断厂商依然以追求最大利润来生产,则:π=PQ- Q2=60Q-2Q2,利润最大化时:60-4Q=0,所以均衡条件下的Q=15,P=45。
需求价格弹性 ,所以在均衡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为3。
当需求函数变为P=100-3Q时,垄断厂商依然以追求最大利润来生产,则:π=PQ- Q2=100Q-4Q2,利润最大化时:100-8Q=0,所以均衡条件下的Q=12.5,P=87.5。
需求价格弹性 ,所以在均衡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为7/3。
价格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式为
3、答:
解:①垄断者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R=MC
已知:TC=5Q+100Q,则MC=10Q+100P=900-5Q,则MR=900-10Q
MR=MC,10Q+100=900-10Q,Q=40。
当Q=40,P=900-5*40=700
利润=TR-TC=28000-8000-4000=16000
②当P=600时,MC=10Q+100=P=600可得:Q=50
利润=TR-TC=600*50-5*2500-100*50=30000-12500-5000=12500
③此时,厂商进行边际成本定价,P=MC=500可得:Q=40
利润=TR-TC=20000-8000-4000=8000
已知P=900-5Q,当价格为500时,需求量应为Q=80,但厂商只生产40,说明市场会发生短缺。
④政府不干预情况下,垄断厂商按MR=MC定价以获得超额利润,政府制定反垄断法采取限价等手段可削减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改变垄断厂商高价低产状况,以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解题思路:注意利用一阶条件,利用P=MC)
4、答:(1)MR=20-2Q
根据成本函数可得边际成本MC=2Q+4
有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代入可得20-2Q=2Q+4
推导出 Q=4 P=16
(2)对整体增加税收4单位,则总成本TC=Q2+4Q+4
则边际成本为MC=2Q+4, 由MR=MC 得20-2Q=2Q+4
推导出Q=4 P=16
对每个商品增加税收4单位,则总成本 TC=Q2+4Q+4Q=Q2+8Q
则边际成本为MC=2Q+8 由MR=MC 得 20-2Q=2Q+8
推导出 Q=3 P=17
(3)此时厂商利润为零,即P=AC,从而P=20-Q=Q+4
求得:Q=8,P=12。
(4)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且也产生其他不利影响。首先,垄断可能导致管理松懈。其次,垄断可能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降低。第三,垄断可能导致寻租。此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基于上述原因,经济学家们通常主张政府应该采取反垄断措施。
由于垄断对于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反垄断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也是势在必行。反垄断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控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防止产生垄断力量,防止它们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防止出现垄断造成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浪费情形。政府反垄断的措施往往有税收、补贴和价格管制等。从此题中可以看出政府实施价格管制的方式反垄断是最好的,政府采用征收产品税的方式反垄断效果最差,可谓适得其反。
(思路:利用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求解;税收负担纳入成本后再用利润最大化条件;考虑完全竞争市场特点,特别是从利润为零出发求解;市场结构或效率的差别,或比较竞争与否的差异,主要从产量、价格以及社会福利角度考虑。)
5、答:(1)由MPL/MPK=PL/PK,又Y=25/8L3/8K5/8
得3K/5L=3/10即L=2K
厂商要按L:K=2:1的比率来组合劳动与成本。
(2)把L=2K代入Y=25/8L3/8K5/8=2K即,K=Y/2,L=2K=Y
在短期,由K=9,PK=10和L=Y得STC=L*PL+K*PK=3Y+90
(3)由K=Y/2和L=Y得LTC=L*PL+K*PK=3Y+10*Y/2=8Y
(思路:利用厂商最优产出为利润最大化即利润函数一阶导数为零以及要素边际产出之比为要素价格之比;生产成本为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
四、论述题
1、答: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在基数效用论的意义下,它取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每单位商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并不相同,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增加的消费数量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据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时,都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应使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的商品数量也减少,以便用于购买商品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持有货币时相同。进而,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得分点:边际效用递减,价格与需求反向)
2、答: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变动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厂商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AC=TC/y。
边际成本: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用公式表示为:MC=TC/y=ΔTC/Δy。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三者关系:见大纲197页,平均成本由平均可变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得到,所以在成本曲线图上,平均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上方;边际成本曲线经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向下倾斜,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得分点:AC=(VC+FC)/Q,MC=C’)
3、答:(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①自然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且大幅度集中之后,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这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②外部效应
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应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产生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③ 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不仅具有正外部效应,而且往往有免费搭车现象,故市场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④信息不充分
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⑤ 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即使是有效率的,但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3)政府干预经济的优势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政府干预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① 征税权。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②禁止权。政府可以借助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政府为了限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就可以规定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企业不能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反过来,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政府可以禁止一些企业进入某些特殊的产业,以增进社会福利。
③ 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和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④ 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4)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① 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有局限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在竞争性部门中,政府投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影响社会总投资效率;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积极性。
② 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外,金融机构可以运用贷款政策,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等,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③ 行政管制手段
这一手段是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范围之内。
④ 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⑤ 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一、选择题
1、C
【解析】考题中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说明此时的总供给为潜在产出水平下的总供给,要想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需依赖于技术进步(内部突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提高产量。
2、B
【解析】基尼系数是指国际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3、B
4、C
【解析】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收支平衡。
5、C
【解析】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效率、增长、稳定,分配公正,经济福利。
6、D
【解析】自发性消费=100边际消费倾向=0.6平均消费倾向=C/Y=100/Y+0.6
储蓄函数S=Y-C=Y-100-0.6Y=0.4Y-100自发性储蓄=-100
边际储蓄倾向=0.4平均储蓄倾向=S/Y=0.4-100/Y
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7、C
8、A
【解析】在IS曲线的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右上方,投资小于储蓄。在LM的曲线的左上方,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右下方,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D
【解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利润最小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正确序号为②③
二、名词解释
1、答:是对付通货膨胀是政府采取的一项措施。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2、答:是指财政赤字或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的影响,一般分为完全挤出效应、部分排挤效应和零排挤效应。
3、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以批判凯恩斯主义起家,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定分析宏观经济总量和经济波动,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4、答: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的情况。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状态时,名义利率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零或接近于零),这时人们更愿手持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或进行投资。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几乎没有人愿意把现金脱手。在出现“流动偏好陷阱”时,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期通过进一步降低名义利率来刺激投资,将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有效。
5、答: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财政制度具有较好的自动稳定功能,它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相应地自动减少。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由于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会下降,人们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增加而自动增加,税收增加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其次,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动稳定功能。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萧条时,失业增加,需要救济的人数增加,用于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就会相应增加,从而起到了扩大总需求的作用。反之就会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
6、答: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
(得分点:劳动力市场均衡)
7、答:指由于劳动市场上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从而呈现一种向上的刚性现象。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
(得分点:货币工资,不降)
8、答: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由于这一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而与通货膨胀率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故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9、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即如果投资增加Δl,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Δl/(1-β),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得分点:投资,均衡国民收入,1/(1-β)倍)
10、答: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主要特征:其一,预期平均来说是正确的;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其三,经济当事人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得分点:未来,预期,理性)
三、计算题
1、答:1) Y=C+I+G=60+0.8Yd+100-2r+180=60+0.8(Y-T)+100-2r+80 =60+0.8(Y-100)+100-2r+80
整理得: 0.2Y=160-2r,即 Y=800-10r 即IS 曲线为:Y=800-10r根据 L=M/P,得:0.2Y-8r=120/P 整理得:Y=600/P+40r 即LM 曲线为: Y=600/P+40r
2) 联立 (1) 中 IS 曲线和 LM 曲线
Y=800-10r
Y=600/P+40r
得:Y=640+120/P 即总需求曲线为:Y=640+120/P
3) 将P=1代入到总需求函数中得:Y=640+120/1=760 Y代入到 IS 中得:760=800-10r 解得:r=4
4) 假如税收调整到T=50,则新的 IS 曲线:Y=C+I+G=60+0.8Yd+100-2r+80=60+0.8(Y-T)+100-2r+80=60+0.8(Y-50)+100-2r+80 整理得:0.2Y=200-2r 即新的 IS 曲线为:Y=1000-10r 减少税收不影响 LM,LM 仍然为:Y=600/P+40r 联立IS 和 LM
Y=1000-10r
Y= 600/P+40r
得:Y=800+120/P
即总需求曲线为:Y=800+120/P
税收从T=100调整到T=50,总需求曲线从 640+120/P 变为 Y=800+120/P,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的常数项数值增加。在图形上,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
将 P=1 代入到新的总需求曲线中得到:
Y=800+120=920
将 Y=920 代入新的 IS 曲线中得到:
r=(1000-920)/10=8
如果充分就业的总产出水平 Yf=900,920 大于充分就业 Yf=900,故通过减税能实现该总产出水平。
5) 从上述的计算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将税收从 T=100 调整为 T=50 时,lS 曲线由 Y=800-10r 变为 Y=1000-10r,LM 曲线保持不变,依然为 Y=600/P+40r;总需求曲线从 Y=640+120/P 变为 Y=800+120/P,此时价格水平 P 保持不变,利率从 r=4 增加至 r=8,总产出从 Y=760 增加至 Y=920。
但长期来看,总产出将会回归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即 Y=Yf=900,将 Yf=900 代入到 Y=800+120/P,得到 P=1.2
将 P=1.2 代入到 Yf=900LM 曲线中,得 r=10
相应地,利率 r 将调整至 r=<10,代入 LM 曲线,求得 P=1.2
故综合来看,减税将提高总产出和利率水平。短期内,减税对价格水平不会有影响,而长期则会使价格水平有所提高。
2、答:
解:(1)根据Y=C+I+G=300+0.5*(Y-100)+200-1000r+100
得IS曲线为:Y=1100-2000r
根据L=MS/P即0.5Y-1000r=450/1
可得LM曲线为:Y=2000r+900
(2)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可得:Y=1000,r=0.05
(3)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函数由I=200-1000r变为I=200-1500r,
根据Y=C+I+G=300+0.5*(Y-100)+200-1500r+100
此时的IS曲线为Y=1100-3000r
联立新的IS曲线和LM曲线,可得Y=980,r=0.04
(4)由于投资函数是IS曲线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投资函数变动会导致IS曲线发生变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此时两曲线的交点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均衡产出和利率水平发生变动。题中投资函数由I=200-1000r变为I=200-1500r,导致IS曲Y=-2000r+1100变为Y=-3000r+1100,即IS曲线由r=-1/2000Y+11/20变为r=-1/3000Y+11/30,斜率变小,导致IS曲线平坦,同时IS曲线在r轴上的截距变小,在Y轴上的截距不变,所以IS曲线绕Y轴的交点逆时针旋转变为IS’曲线,而LM曲线没有变化,仍为Y=2000r+900,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向左下方移动,由E1变为E2,对应的均衡产出和利率水平由Y=1000,r=0.05变为Y=980,r=0.04。
3.、答:
解:(1)由Y=C+I+G,可知IS曲线:Y=40+0.8(Y-50)+140-10r+50
即:Y=950-50r
(2) 实际货币供给为L=M/P,由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需求相等,可得IM曲线为:
0.2Y-5r =100/p
即:Y=500/p+25r
(3) 联立IS-LM曲线消去r, 得到总需求曲线:
Y=950/3+1000/3P
当p=1时,解得:r=6, Y=650,即价格水平p=1时的总产出为650。
(4) 当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时,私人投资I的变化如下:
①当G=50时,均衡利率r=6,均衡收入Y=650,
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I=80
②当G=80时,IS曲线为Y=1100-50r, LM 曲线为Y=500+25r,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解得:均衡利率r=8,均衡收入Y=700。
将将r=8代入投资函数得I’=60
则 即政府支出G从50增加到80,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20单位的私人投资。
(5)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进而使私人投资减少,从而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效果。它的产生是需要条件和前提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挤出效应。比如1931年时的大萧条时正是政府的大力支出才使得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这个前提是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即财政赤字时。总之,当政府支出不挤占私人资金时,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产生的具体机制如下:
①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挤出效应分析
整个经济体的可贷资金的数量取决于国民储蓄,它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就是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如果财政盈余,政府支出不会发生挤出效应,因为它使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它不会造成私人储蓄的资金被政府占去,这样就私人储蓄不会减少,利率不会上升,私人投资也不会减少,所以GDP增长也不会减少;反之如果财政赤字,政府支出意味着政府要占用私人储蓄的资金,那么私人投资的资金减少,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所以GDP也会减少。正是因为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所以这被称为挤出效应。
总之一国的总储蓄是一定的,政府占用了私人储蓄,私人投资就会减少,GDP自然减少。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政府储蓄非正——政府支出挤占私人资金——私人资金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GDP减少——挤出效应产生。
②在开放条件下的挤出效应分析
假如一国有大量资本净流入,那就又另当别论。因为外来资金增加了本国可使用的资金,这时政府即使赤字也可增加投资,因为外来资金填补了它占用的私人资金。正如美国,它的财政赤字很多,但是它仍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财政赤字,因为有不断的资金流入美国。
总之,当政府支出不挤占私人资金时,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
4.、答:
解:(1) 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一般均衡时,IS=LM
所以:200-5r+5G =1.25r+5Ms
将G=5、Ms=40带入求解,可得
Y=205, r=4
(2)根据(1)计算的结果可得短期均衡收入为205,而长期总供给为210,短期均衡收入小于长期总供给,所以经济体系存在失业,即该一般均衡收入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3)根据题目而言,该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如果要想达到充分就业,可以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综合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图形如下:
根据题目可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增加政府购买,使得IS向右移动到IS1 ,此时求解利率就是将Y f=210带入到LM曲线,即
Y=1.25r+5Ms, Yf=210,Ms=40
所以r = 8,
将r=8带入IS曲线可得,G=10,
所以相对于以前IS而言,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为5单位。
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分析过程如下:
此时,政府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1 ,此时的利率求解就是将Yf=210带入到IS曲线,即
210 = 200-5r+5G, G=5
所以r =3 ,
将r =3带入LM曲线,即
Yf=1.25r+5Ms, Yf=210, r=3
所以Ms = 41.25
对比LM与LM1的货币供给量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增量为1.25单位。
(4)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能使经济从失业调整到充分就业,它们都能使得总需求增加,因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税收和货币供给等变量,促使IS曲线或者LM曲线发生移动,进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使得均衡国民收入达到自然率时收入的政策。它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起作用,而且短期内它是有效的,能够促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5.、答:
解:(1)IS曲线:根据IS的意义,Y=C+I,把消费和投资函数带入可得Y=1000+0.5Y+2500–240r,变形可得Y=7000–480r
LM曲线:根据LM的意义,L=M,把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带入方程可得0.5Y–260r=1000,变形可得Y=2000+520r
总需求函数:把IS和LM综合在一起,并且把价格带入,可得Y=7000–480rM/P=0.5Y-260r,M=1000,根据这三个方程可以消除M和r,进而得到24000/P=25Y–91000
(2)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时,把产出等于4600带入上题得出的总需求函数可得:P=1,再把4600带入IS曲线可得r=5
(3)如果政府把M增加到1200,根据第(1)的方法可得短期总产出和利率均衡值为Y=4792,r=4.6在长期中,由于在长期中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所以经济必须回到潜在产出水平,因此Y=4600,此时r=5,但是P=1.2
(4)根据以上结论,就长期而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使得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1.2,而潜在产出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进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长期而言,有效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思路:利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及二者联立求解,并考察P、M、m关系。物价水平与实际产出无关,有效需求管理无效。)
6.、答:
解:⑴AD=C+I+G+NX=100+0.72Y+200-500R+200+100-0.12Y-500R=600+0.6Y-1000R,由货币需求函数及名义货币供给M=800可得,R=(0.8Y-800/P)/2000,代入上式得,总需求函数为AD=600+0.2Y+400/P。
⑵令Y=AD,Y=600+0.2Y+400/P,得到Y=750+500/P。当P=1时,均衡产出Ye=1250。 ⑶根据价格调整函数公式πt=πte+h(Yt-Y*)/Y*,Y*即潜在产出,Yt是实际产出,Yt=1250。
⑷P=0.5时,Ye=750+500/P=1750。价格调整函数=0.48大于0,市场压力为正,价格又上升压力。
(解题思路:利用支出法求解AD;代入P值求均衡产出)
四、论述题
1、答: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成为成为“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的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期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为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力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效应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在校长的时间,比如两年后产生,而在这两年内,经济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那么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是否出现。
2、答:拉弗曲线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和税收收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或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
(2)该曲线还说明,基于上面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的增长。
(3)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亦即最佳税率。
3、答:通货膨胀目标制指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范围内。
4、答: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表现出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币值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得分点:契约,物价(通涨))
5、答: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加,用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阔的外延,既包括更多的产出,而且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人均GDP或人均GNP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不能够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均GDP或GNP不能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一个国家人均GDP或人均GNP高并不代表收入分配时候合理,如果只有少数人分配收益高而大多数人收入低,则国民的生活也不好。
第二,尽管一国的总产出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增长率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第三,由于官方高估汇率或统计资料不全,人均GDP或GNP缺乏国际可比性。
第四,人均GDP或GNP不能充分反映生产产品和劳务带来的福利和副作用。
第五,人均GDP或GNP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比如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和营养水平等不能由人均GDP或人均GNP来反映。
从这些原因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因而必须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指导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的基本原则如下:
(1)持续性原则:它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这要求人类自身的繁衍、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总的物质消耗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破坏自己的生存条件。
(2)公平性原则:它指既要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要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即每一时代的社会发展,既应力求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对子孙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并应为子孙后代人留下可能的发展空间。这一原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本代人和后代人、阶段性发展和持续性发展、内源性发展与派生性及一体性发展的协调统一关系。
(3)共同性原则:它指在国际发展事务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的思想。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得分点:人均产值,分配,技术,制度;分配公平程度影响福利水平,人口增长率与产出率关系,产值不完全反映福利和生活质量;可持续、公平性、共同性三原则。)
6、答:(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它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面对高工资,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引发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将此称为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
第二,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垄断使利润过度增长,过高利润引起成本上升,价格上涨。
(2)治理对策:
①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是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
②针对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的基本内容。
(得分点:工资(工会)、工资-价格螺旋,利润;冻结工资,工资价格指导线,反托拉斯。)
7、答: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成反方向变动,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 ………………………………………………………………①
L1(Y)+L2(r)=M/P ……………………………………………………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利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而IS曲线仅受实际变量变动的影响,此时不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图示见大纲156页。
(思路:利用P的变动进而反向影响m,导致LM反向移动,保持IS不变,找到不同的产出水平,进而得到P与产出间一一对应关系。)
8、答:(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得分点:利率取决于货币量和流动性偏好,前者由央行决定,后者由三大动机决定)
(2)可贷资金理论是真实利率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综合。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得分点:长期经济因素、短期货币因素,利率;流量、货币供求)
9、答:A.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
按价格上涨速度,西方经济学者把年物价上升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成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把年通货膨胀率在10%到100%之间的通货膨胀成为奔腾的通货膨胀,而通胀率高于100%通货膨胀则被称为超级通货膨胀。
B.按相对价格变动的程度划分
按照价格变动的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被区分为平衡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而在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C.按人们的预料的程度划分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类型有未预期到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前者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而后者则意味着通货膨胀为人们所预料到。
(结构:按照速度、变动程度、预期三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