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儿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B. 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发展
C. 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D. 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格变化
2.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
A. 心理的种系发展
B. 心理的种族发展
C. 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
D. 个体心理发展
3.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人生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 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C. 人生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D. 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4. 心理发展的进程表现为( )
A. 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
B. 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
C. 既没有连续性,也没有阶段性
D. 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
5.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 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 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C. 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 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6. 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一书的研究对象处于( )
A. 0-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7.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 )
A. 达尔文于1876年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B. 冯特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C. 普莱尔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D. 霍尔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
8. 普莱尔所著《儿童心理》一书所记录的研究主要采用(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问卷法
D. 测验法
9.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 )
A. 1879年
B. 1882年
C. 1903年
D. 1924年
10. 普莱尔是( )的奠基人
A. 科学心理学
B. 科学儿童心理学
C. 科学发展心理学
D. 科学社会心理学
1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 冯特
B. 奥尔波特
C. 普莱尔
D. 弗洛伊德
12.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主要标志是( )
A.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B.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
C.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
D. 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
13. 12年论2:论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有关争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在同一时间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式叫()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个案研究
D. 因果研究
2.交叉设计的特点是()
A. 兼有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点
B. 兼有横向和纵向研究的缺点
C. 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设计方式
D. 在无法实施横断或纵向研究时不得已的选择
3.13年名词解释:聚合交叉研究
4.08年名词解释:横向研究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1.17单: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理想属于()
A. 本我
B. 自我
C. 超我
D. 本能
2.09单: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第四阶段是()
A. 口唇期
B. 肛门期
C. 潜伏期
D. 前生殖器期
3.12单14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的“前生殖器期”其年龄范围大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4.01单5:01单: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
A. 三
B. 四
C. 六
D. 八
5.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 力比多
B. 心理社会危机
C. 自我的调节作用
D. 心理防御机制
6.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发展任务是()
A.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B.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C.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D.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7.艾里克森认为2-4岁儿童心理的主要冲突是( )
A. 信任——怀疑
B. 自主——羞怯
C. 主动——内疚
D. 勤奋——自卑
8.按照艾里克森理论,如果学龄期(7-12岁)的发展出现危机,儿童可能形成( )
A. 自卑感
B. 停滞感
C. 羞怯感
D. 孤独感
9.21单6: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如果学龄期(7-12岁)的发展出现危机,儿童可能形成()
A. 自卑感
B. 停滞感
C. 羞怯感
D. 孤独感
10.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12-18)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
A. 自主感——自卑感
B. 亲密感——孤独感
C. 自主感——同一感混乱
D. 同一感——同一感混乱
11.06选6: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强调( )
A. 亲历学习
B. 观察学习
C. 直接学习
D. 自我学习
12.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获得的主要机制( )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有意义的学习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观察学习
13.04选14: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励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A. 外部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14. 03单: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观点提出者是()
A. 鲁宾斯坦
B. 皮亚杰
C. 乔姆斯基
D. 维果斯基
15.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 )
A.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B. 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C. 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D. 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16.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A. 鲁利亚
B. 维果斯基
C. 达维多夫
D. 列昂节夫
17.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班杜拉
C. 维果斯基
D. 斯金纳
18. 提出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 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B. 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
C. 获得了守恒概念
D. 思维具有可逆性
19. 在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或思维中尚不具有的特点包括()
A. 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形成
B. 在动作层面上区分手段和目的
C. 初步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D. 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20. “客体永久性”是指( )
A. 客体是永久存在的
B. 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
C. 客体的耐用性
D. 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1. 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 )
A. 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需求
B. 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C. 善于吸引其他小朋友关注自己,并能影响他人
D. 具有物主意识,缺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22. 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达到思维守恒的年龄是()岁
A. 0-2岁
B. 2-7岁
C. 7-11岁
D. 11-16岁
23.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 先天成熟
B. 后天经验
C. 动作
D. 吸吮
24. 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被皮亚杰称为()
A. 整合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25. 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被称为()
A. 整合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真题:名词解释
26. 延迟模仿
27. 替代强化
28. 最近发展区
29. 顺应
30. 同化:
真题:论述题
31. 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09年)
32. 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33.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
34. (02年)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第四章 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第一发展加速期是( )
A. 从出生到幼儿期
B. 从幼儿到童年期
C. 从童年到青春期
D. 从青春期到青年期
2.人类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
A. 婴儿期
B. 幼儿期
C. 青年期
D. 中年期
3.新生儿是指( )
A. 出生-1个月
B. 出生-2个月
C. 出生-3个月
D. 出生-4个月
4.在新生儿阶段通常不具备的是( )
A. 吸吮反射
B. 巴宾斯基反射
C. 抓握反射
D. 初级循环反应
5.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主要为了说明()
A. 教育训练对于动作发展的关键作用
B. 机体成熟是动作学习的基础
C. 相同的遗传导致类似的动作发展水平
D. 教育训练对动作发展不起作用
6.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A. 动作
B. 感觉
C. 知觉
D. 反射
7.吉布森的“视崖”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
A. 深度知觉
B. 视敏度
C. 方位知觉
D. 图形知觉
8.婴儿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是在( )
A. 1岁末
B. 2岁
C. 3岁
D. 4岁
9.托马斯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不正确的是()
A. 容易抚养型
B. 抚养困难型
C. 发展缓慢型
D. 社交冲动型
10.抚养困难型儿童表现为不正确的是( )
A. 烦躁易怒,爱发脾气
B. 饮食、睡眠缺乏规律性
C. 对新环境适应很慢
D. 具有呆板的生活规律
11.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
A. 安全性依恋、反抗型、回避型
B.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C. 初级、次级、高级
D.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2.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对母亲很偏爱,是在()阶段
A.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 情感联结阶段
D. 互惠关系形成
13.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用于研究儿童的()
A. 依恋
B. 道德认知
C. 自我
D. 观点采择
14.利用陌生情境测量婴儿依恋表现的研究者是()
A. 鲍尔比
B. 艾斯沃斯
C. 柯尔伯格
D. 艾里克森
15.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 )等类型
A.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B.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C. 初级、次级、高级
D.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
真题:名词解释题
16.婴儿的依恋(01年名1)
17.成熟势力说(06)
真题:论述题
18. 论什么是婴儿依恋,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的类型?
19. 论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0. 试论婴儿言语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论。
第五章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 饮食
B. 睡眠
C. 游戏
D. 学习
2.下列说法中属于认知学派的游戏观是()
A. 游戏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
B. 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
C. 游戏能够实现现实所不能实现的愿望
D. 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3.有明确的目的、分工和合作的游戏称为()
A. 协同游戏
B. 合作游戏
C. 假装游戏
D. 共同游戏
4.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 具体形象性为主
B. 二元次思维开始萌芽
C. 逻辑思维萌芽
D. 语言在思维中作用日益增强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 可逆性
B. 抽象性
C. 具体形象性
D. 去自我中心性
6.下列描述中符合3-6岁幼儿特点的是( )
A. 道德认知大致达到习俗水平
B. 能够进行自我反省式的观点采择
C.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D. 能够较熟练的解决类包含问题
7.可以用于考察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是()
A. 视崖实验
B. 守恒实验
C. 三山实验
D. 陌生情境实验
8.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为了说明幼儿思维的()
A. 守恒性
B. 形象性
C. 自我中心性
D. 可逆性
9.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采用了()
A. 三座山实验
B. 守恒实验
C. 类包含任务
D. 陌生情境任务
10.用于考察儿童视觉采择能力的实验方法是()
A. 视崖实验
B. 守恒实验
C. 三山实验
D. 陌生情境
11.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A. 客体永久性
B. 不论事物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不变
C. 物质总能力是不变化的
D. 物质形态不会变
12.皮亚杰在研究中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是为了研究儿童的()
A.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B. 客体永久性概念
C. 对类包含的理解
D. 对守恒概念的理解
13.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是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
A. 自我调整
B. 自我满足
C. 延迟满足
D. 自我约束
14.提出道德发展的“他律和自律论”的研究者是()
A. 皮亚杰
B. 柯尔伯格
C. 吉列根
D. 班杜拉
15.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
A. 信任-怀疑、自主-羞怯、主动-内疚、勤奋-自卑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C. 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 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平
16.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是()
A. 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 注重行为后果
C. 注重行为动机
D. 以父母的标准进行判断
17.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是()
A. 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 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 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标准所支配
D. 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18.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特征是()
A. 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 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 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标准所支配
D. 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19.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征不包括()
A. 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
B. 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
C. 判断行为好坏根据行为后果而不是行为动机
D. 已形成儿童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
20.采用两难故事研究道德发展的研究者是()
A. 维果斯基
B. 皮亚杰
C. 柯尔伯格
D. 艾里克森
21.下列实验中,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是()
A. 陌生情境法
B. 两难故事法
C. 同伴提名法
D. 团体强化法
22.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特征是()
A. 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 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 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23.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能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的()
A. 习俗水平
B. 前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都不是
24.如果一个人答“不该偷”,因为法律禁止偷别人的东西,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 服从与惩罚定向
B. 相对论的快乐主义
C. 维护权威和秩序
D. 社会契约
25.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的特征()
A. 认识到法律不是不变的条文
B. 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C. 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 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真题:名词解释题
26.元记忆(02年名5)
27.守恒(02年)
28.假装游戏(11年)
29.延迟满足
30.性别的认同:(05年名6)
真题:论述题
31.(04年、10年)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如何用皮亚杰的实验说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10年)
33.(05年)结合实验或实例论述幼儿期和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34.(16年)四种理论分析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
35.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的观点
36.(03年)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观点
37.什么是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关于其发展途径都有哪些理论?
38.论述攻击行为的三种理论解释(07论2)/结合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本质(11、15、19论述)
第六章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童年期主导活动是( )
A. 游戏
B. 学习
C. 劳动
D. 运动
2.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开始进行了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说明儿童认知水平到了()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3.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本质特点是( )
A.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B. 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C. 思维主导类型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D.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期在小学中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水平发展不包括( )
A. 直观形象水平
B. 形象抽象水平
C. 本质抽象水平
D. 初步语言概括水平
5.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 )
A. 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B. 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 是以实物为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
D. 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6.观点采择(04年、10年、15年、19年)
第七章 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1.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C)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青春发育期
D. 青年期
2.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B)或第二逆反期
A. 幼儿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更年期
3.少年期心理上出现的“假想观众”、“虚构自我”等现象体现了其(D)
A. 想象的丰富性
B. 心理的易变性
C. 认知的创造性
D.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4.(18年)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第八章 青少年初期心理健康
1.青年初期的年龄阶段是()
A. 6、7岁-11、12岁
B. 11、12岁-14、15岁
C. 14、15岁-18、19岁
D. 3岁-6、7岁
第九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延缓偿付期”大约发生在()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成年初期
2.下列哪类人群处在“延缓偿付期”()
A. 初中生
B. 高中生
C. 大学生
D. 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
1.卡特尔关于成人智力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 流体智力缓慢上升、晶体智力缓慢下降
B. 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缓慢上升
C. 流体智力继续上升、晶体智力保持稳定
D.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均缓慢下降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心理变化的特点
1.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声音的听觉
A. 低频
B. 中频
C. 高频
D. 低和高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答案解析
1.C 2.D 3.A 4.D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A
13. 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各学派之间历来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不同的学派对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心理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自出生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这种变化不能叫做发展,因此发展是有终点的。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我们既应该看到成年期之后心理的继续发展,也应该接受成年晚期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科学地、正确地看待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与发展。
第二章 答案解析
1.A 2.A
3. 答: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
4. 答:是指通过在同一特定时间内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被试来研究发展倾向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 答案解析
1.C 2.C 3.B 4.D 5.B 6.A 7.B 8.A 9.A 10.D 11.B 12.D 13.B 14.D 15.A 16.B 17.C 18.A 19.D 20.D 21.B 22.C 23.C 24.B 25.C
名词解释
26. 答:延迟模仿,是指儿童观看了他人的某一动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仍能将此动作再现出来的能力。
27.替代强化
答:学习者不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28.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29.顺应
答: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0.同化:
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论述题
31.答: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思维(11、12-15、16岁)
(1)感知运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2)前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3感知的局限性。
(3)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货是达到了思维的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验证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
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各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32.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的问题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33.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
答:(1)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
(2)儿童智力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皮亚杰指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结构是指认识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题依赖它对客观刺激作出反应。
(3)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4)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他提出了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34.(02年)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答: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12年名、07年名、03年名)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阐释了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主客体相适应,内外因相互作用,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第四章 答案解析
1.A 2.A 3.A 4.D 5.B 6.B 7.A 8.C 9.D 10.D 11.D 12.B 13.A 14.B 15.A
名词解释
16.婴儿的依恋
答: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7.成熟势力说
答:格赛尔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格赛尔由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论述题
18. 答: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而使婴孩快乐;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马上变得很高兴。
(2)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占65-70%,更多用眼睛看母亲,有距离的交谈,对陌生人反映积极,很容易安慰。
回避型依恋:占20%,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紧张,当母亲回来也往往不给予理睬,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占10-15%,对母亲的位置很敏感,很难安慰,当母亲离开时极度反抗,当母亲回来时,表现得矛盾。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是不安全、消极的依恋。
19. 答: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上述两方面动作的发展均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
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第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最后是行走。
第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格赛尔(Gesell)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进行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动作发展的长期追踪研究,编制出了儿童发展量表。
格赛尔的理论核心是“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在关于婴儿动作的研究方面,他曾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0. 答:目前有四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03年选5)
(3)模仿说。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班杜拉认为,婴儿言语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获得的。
(4)认知说。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第五章 答案解析
1.C 2.B 3.B 4.B 5.C 6.C 7.C 8.C 9.A 10.C 11.B 12.C 13.C 14.A 15.C
16.A 17.B 18.D 19.D 20.C 21.B 22.A 23.B 24.C 25.D
名词解释
26.元记忆
答:元记忆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在元记忆知识方面又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27.守恒
答:守恒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28.假装游戏
答: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设想的情境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
29.延迟满足
答:延迟满足是指为得到更大的却较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较小的好处,幼儿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能等待。
30.性别的认同
答: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
论述题
31.答: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3)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2.答:皮亚杰认为,2—6、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其具体特点是,思维的相对绝对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皮亚杰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
(1)“三座山实验”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三座山分别有不同的标志,其中第一座山顶上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十字架,第三座山顶上覆盖着白雪。这个三座山的模型被放在一张桌子让,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娃视线相一致的,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选娃娃所看到的照片。
结果发现,儿童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2)守恒实验(结合实验论述儿童思维的守恒性)
守恒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上,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以“液体守恒”实验为例,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液体,在儿童确知杯中液体等量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只倒入较高较细杯中,液面升高,问儿童新杯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大多数3-4岁幼儿会回答“多一些”,他们只注意到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守恒处于转折阶段,似乎意识到了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了困难;8岁以后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变化,总量不变。
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3)类包含的研究
类包含是指物体总类与其子类的关系。在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他们不能同时想到总体和其中一个子类。如他给儿童呈现一个由4朵红花和2朵百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钱运算阶段的儿童回答“红花多”。
33.答:(1)幼儿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按照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理论,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用来测查儿童是否能了解别人的视角,是否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三座山分别有不同的标志,其中第一座山顶上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十字架,第三座山顶上覆盖着白雪。这个三座山的模型被放在一张桌子让,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娃视线相一致的,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选娃娃所看到的照片。结果发现,儿童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2)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
少年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
①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少年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服饰等。
②独特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这种心理特点使少年具有一种盲目的冒险精神,他们认为,由于他是独特的,所以对别人来说是危险的事,对他则不一样。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皮亚杰设计了 “三座山实验” ,用来测查儿童是否能了解别人的视角。通过这个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34.答: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性别角色发展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方面意义的了解。
(1)社会生物学理论
儿童的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2)精神分析理论
儿童通过对同性别家长的认同过程学会性别概念。
(3)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
(4)认知理论
儿童首先学会性别分类,在此基础上更易于感知、注意、记忆那些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35.答: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时间的原因只有很朦胧的认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道德认识的表现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二是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
(3)他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不根据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
36.答: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对正确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好公民”,不仅关心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37.答: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他人愉快,也被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为了种族繁衍,需要帮助他人甚至牺牲个体。
(2)社会学习理论
所有亲社会行为都是学习和受到强化的结果。
(3)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技能将影响他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对此的推理。
38.答: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有: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
(1)精神分析理论。人的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的根源。
(2)生态学理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本能,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3)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4)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
第六章 答案解析
1.B 2.C 3.B 4.D 5.A
名词解释
6.观点采择
答: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第七章 答案解析
1.C 2.B 3.D
论述题
4. 答:(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怯懦。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而又眷恋童年。
第八章 答案解析
1.C
第九章 答案解析
1.D 2.C
第十章 答案解析
1.B
第十一章 答案解析
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