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教育 ‧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所在的位置:
返回网站首页>>

普通心理学章节测试及答案汇总

题数:共101题
分享到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不属于独立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

  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思维

  B.能力

  C.意志

  D.情绪

  简答题:

  3.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

  4.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心理机制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是()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胶质细胞 D.反射弧

  2.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轴突周围形成的绝缘层称为()

  A.胞体 B.树突

  C.髓鞘 D.轴丘

  3. 关于神经冲动的正确说法是()

  A.在神经元内部神经冲动沿着轴突到树突的方向传导

  B.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借助神经递质完成传递

  C.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与电线内电流的速度一样快

  D.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会减缓神经元内的电传导速度

  4.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A与动作电位无关

  B借助神经递质完成

  C属于神经传导的化学回路

  D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内

  5. 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的()

  A 枕叶 B 顶叶

  C 颞叶 D 额叶

  6. 为考察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优势,割裂脑研究要切断 ()

  A.胼胝体 B.中央沟

  C.外侧裂 D.顶枕裂

  7. 鲁利亚认为大脑的额叶机能属于()(15年)

  A.调节系统 B. 动力系统

  C. 信息接收系统 D. 信息存储系统

  8.鲁利亚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机能属于()(16年)

  A 行为调节系统 B 动力系统

  C 信息接受系统 D 信息存储系统

  第三章 感觉

  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阈限 D.差别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参数是由()发现的

  A.韦伯 B.费希纳

  C.冯特 D.荣格

  3.在韦伯定律中,韦伯分数越小,表示()

  A.绝对感受性越好 B.差别感受性越好

  C.绝对感受性越差 D.差别感受性越差

  4. “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描述的是 ()

  A.韦伯定律 B.斯蒂文斯定律

  C.费希纳定律 D.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5.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为()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幂函数关系 D 对数函数关系

  6.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

  A感觉对比 B错觉

  C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

  7.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A.色调、波长和饱和度 B.色调、明度和照度

  C.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D.波长、明度和饱和度

  8.由光波的波长决定的颜色特性是()

  A.亮度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9.以下四个色块中饱和度最高的是()

  A.粉色 B.鲜红

  C.灰色 D.黄褐

  10.可以用侧抑制解释的视觉现象是()

  A.后像 B.马赫带

  C.颜色视觉 D.视觉对比

  11.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能保持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

  A.后像 B.适应

  C.马赫带 D.感觉对比

  12.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将视线转向身后的白墙,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这种现象称为()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马赫带 D.后像

  1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高听觉理论的是()(16年)

  A 电话说 B 神经齐射说

  C 拮抗过程说 D 行波理论

  14.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A.音响 B.音调

  C.音高 D.音色

  15.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第四章 知觉

  1.懂英语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等字母,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与“wor”组成一个英语单词,这种知觉特性是()

  A.理解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2.电影和霓虹灯广告是按照()原理制作而成的

  A.似动知觉 B.真动知觉

  C.错觉 D.感觉

  3. 双眼视差会导致哪种知觉误差()?

  A. 大小知觉 B 距离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4. 名词解释:似动知觉(2008)

  简答题:

  5. 论述知觉的特性(2015)

  6.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2012)

  7. 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2003)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1.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的脑电波主要是()

  A.α波 B.β波

  C.γ波 D.δ波

  2.双耳分听范式(追随耳与非追随耳程序)通常用于研究( )

  A.空间方位定向

  B.注意的选择性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

  名词解释:

  3.随意后注意

  简答题:

  4.睡眠与梦的功能

  5.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论述题:

  6.论述注意的认知理论

  7.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及衰减器理论及异同

  第六章 记忆

  1. 容量为7±2的记忆是()记忆(01年选4)

  A 瞬时 B 短时

  C 形象 D 动作

  2. 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单位信息 (04年选7)

  A. 7 B. 7±2

  C. 6±1 D. 6±3

  3. 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10年选3)

  A. 语义编码 B. 声音编码

  C. 视觉编码 D. 形象编码

  4. 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叫()(09年选3)

  A. 情景记忆 B. 语义记忆

  C. 陈述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5. 词干补笔用来测量 () 记忆(14年选2)

  A内隐 B 外显

  C瞬时 D短时

  简答题:

  6.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7. 简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8. 简述遗忘曲线及其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

  第七章 思维

  1.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

  A.联想 B.拟人化

  C.夸张 D.典型化

  2.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A.判断 B.定势

  C.概念 D.自主知觉

  3.人脑储存知识有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一种是概念,另一种是()

  A.表象 B.知觉

  C.思维 D.记忆

  4.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5. 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称为()

  A.逆向搜索策略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算法策略 D.爬山法

  6. 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属于创造性思维的()期

  A.准备 B.酝酿

  C.豁朗 D.验证

  7.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17年)

  A.气氛效应 B.地板效应

  C.酝酿效应 D .定势效应

  8.卢钦斯“水罐实验”所揭示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 ()(20年)

  A.气氛效应 B.地板效应

  C.酝酿效应 D.定势效应

  名词解释:

  9.想象(2004/2011)

  简答题:

  10. 想象的功能(2013简答)

  11. 表象的概念及特征(17年简答)

  12.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2006)

  13.简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2013)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2008)

  论述题:

  1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014)

  第八章 言语

  1. 大脑的布洛卡区主要负责()(04年)

  A.口头语言表达 B.言语接收

  C.书写 D.阅读

  2. 大脑的威尔尼克区的主要作用是()

  A 语言的接收 B 语言的表达 C 书写 D 阅读

  3.大脑两半球主管语言运动的脑区是() (00年)

  A、威尔尼克区 B、角回 C、布洛卡区 D、视觉区

  名词解释:

  4.图示(2000,名词解释)

  简答题:

  5. 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2012)

  第九章 动机

  1.鱼和熊掌不兼得体现了意志行动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矛盾

  2. “两害取其轻”是下面哪种冲突()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名词解释:

  3.动机

  4.意志

  简答题: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动机的功能

  7.简述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8.简述意志行动中冲突的种类

  9.简述兴趣及其类型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1.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致的看法来自()

  A.坎农的丘脑学说 B.詹姆士—兰格理论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D.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2.根据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情绪产生的中心位于()

  A.内脏 B.丘脑

  C.杏仁核 D.外周神经系统

  3.由阿诺德首先提出,被拉扎鲁斯进一步发展的情绪理论是()

  A.情绪的丘脑学说

  B.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C.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简答题:

  4.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论述两者的区别

  5. 简述詹姆士-兰格理论

  6. 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技能

  1.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是()

  A.高原现象 B.负迁移现象

  C.语文—运动迁移 D.运动—运动迁移

  2.打篮球技能属于()

  A.封闭性技能 B.开放性技能

  C.非连续性技能 D.精细技能

  论述题:

  3. 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2013论述)

  第十二章 能力

  1.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执行成分)理论的提出者是()

  A.弗拉维尔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2.卡特尔将主要依赖于先天禀赋而较少依赖于文化知识经验的能力称为()

  A.晶体智力 B.情境智力

  C.成分智力 D.流体智力

  3.个体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智力属于()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成分智力 D.情境智力

  4.斯皮尔曼的双因素说认为能力包括()

  A.成分因素和元成分因素

  B.知识因素和机能因素

  C.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D.语言因素和操作因素

  5. 从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A 斯皮尔曼 B 斯腾伯格

  C 维克斯勒 D 吉尔福特

  第十三章 人格

  1. 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A.奥尔波特 B.艾森克

  C.卡特尔 D.荣格

  2. 艾森克三因素不包括()(19年)

  A 外倾性 B宜人性

  C神经质 D精神质

  3. 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称为()

  A. 性格 B. 气质

  C. 态度 D. 情感

  4. 那些与生俱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特性()

  A.特质 B.气质

  C.性格 D.品格

  5. 镶嵌图形的特点可以用于测量的认知风格是()(16年)

  A 自动化加工与意识控制加工

  B 冲动与沉思

  C 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

  D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6.在解决问题时,反应慢但准确性高的认知风格()(17年)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性 D.场依存性

  名词解释:

  7.人格(2009)

  论述题:

  8.论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9.结合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形象,论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答案解析

  1.B 2.B

  简答题:

  3.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

  答: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其中,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而性格则更是鲜明地显示着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4.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答:(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机能依赖于人脑,心理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个体心理发展与脑的发育相联系)

  (二)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心理包括兴趣、爱好、理想等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2,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动性表现在人对现实的认知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知识经验、个性、当时心理状态等)的折射而实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积极能动的,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引起行为的刺激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心理现象是主观精神现象,行为的外在特点可以用客观方法测量,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人的心理具有意识特点,意识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预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区分“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自我意识使人能够对自己的作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心理的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也在人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答案解析

  1.A 2.C 3.B 4.D 5.A 6.A 7.A 8.B

  第三章 答案解析

  1.C 2.A 3.B 4.C 5.B 6.D 7.C 8.C 9.B 10.B 11.A 12.D 13.C 14.C 15.A

  第四章 答案解析

  1.A 2.A 3.B

  名词解释:似动知觉(2008)

  答: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的运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包括φ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和运动后效。

  简答题:

  1. 论述知觉的特性(2015)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

  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概念或名称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2012)

  答: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由于时间只有在事件进行之后,才能做出估计,因此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依据。

  2.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人的生理活动,许多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如,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次-70次;从进食到饥饿,每个周期4小时~6小时等。人们依据身体组织的这些节律性活动,也能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如,根据自己的饥饿感觉,大体估计现在是应该吃午饭的时候了。

  3.借助计时工具

  如日历、时钟、手表等。借助先进的计时工具,我们不仅可以准确地估计世纪、年、月这样较长的时间,而且可以准确地记录极其短暂的时间。

  3. 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2003)

  答: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的运动的,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第五章 答案解析

  1.B 2.B

  名词解释:

  3.随意后注意

  答: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题:

  4.睡眠与梦的功能

  睡眠的功能:

  ①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其功能。但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质量,使入睡快、深度睡眠比例增加。

  ②生态学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的功能:

  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显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会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巩固。

  5.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个体当时的状态

  论述题:

  1. 论述注意的认知理论

  答: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模型):布罗德本特在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过滤器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在格雷的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衰减理论,她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调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有些刺激对人意义重大,激活阈限低,易激活;例:鸡尾酒会效应。

  (3)后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模型):①在后来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词语,包括靶子词,且随机呈现在右耳或左耳,数量也相同,要求被试不管哪只耳朵听到靶子词,都做出反应。结果发现,左耳和右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正确率很接近。据此,多伊奇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②该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得到充分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

  (4)三种理论的比较:①过滤器理论与衰减理论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过滤器的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但过滤器理论认为过滤器的工作方式遵循“全或无”原则,而衰减理论则认为非追随通道的信息只是受到衰减,在达到兴奋阈限时仍可被识别。两种理论合称为知觉选择模型。②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反应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①卡尼曼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②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③例如,一个熟练司机可以毫无困难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

  (2)双加工理论:①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③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风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2. 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及衰减器理论及异同

  答:一、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相同点

  1、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是对信息的加工。

  2、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结果都能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

  二、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不同点

  1、提出人不同

  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提出人是布罗德班特。

  衰减器理论:衰减器理论的提出人是特瑞斯曼。

  2、内容不同

  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是指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丢失。

  衰减器理论:衰减器理论是指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第六章 答案解析

  1.B 2.B 3.A 4.A 5.A

  简答题:

  6.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答:(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2)保持时间不同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7. 简述引起遗忘的原因及减少遗忘的方法

  答:关于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即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即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3)压抑说。即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提取失败说。即遗忘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减少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8. 简述遗忘曲线及其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通过遗忘曲线所显现出的规律,学习者可以掌握自己自己与遗忘的规律,并按照此规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第七章 答案解析

  1.D 2.C 3.A 4.B 5.C 6.B 7.C 8.D

  名词解释:

  9.想象(2004/2011)

  答: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简答题:

  10. 想象的功能(2013简答)

  答:(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以形象的形式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认知。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总是先在大脑中形成未来活动过程和期望结果的形象,并利用它指导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实现预定目的和计划。

  (2)补充功能:想象的补充功能是指弥补人类认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或者在很难直接感知的对象时,想象能够弥补对对象认知的不足。

  (3)替代功能:想象的替代功能是指当人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或完成时,可以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替代和满足。

  11. 表象的概念及特征(17年简答)

  答: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的功能:(1)直观性 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2)概括性 表象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抽象性,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3)可操作性 人们可在大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12.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2006)

  答: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策略两类。算法式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尝试就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启发式策略又包括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类比迁移法等。

  13.简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2013)

  答:常见的启发式策略包括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类比迁移法和选择性搜索法等等。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2008)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表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其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讲,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结果。

  论述题:

  1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014)

  答:(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如: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据说,光收集资料整理成的笔记就200多本,总计达四万多页。可见,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杜撰,都是在日积月累,大量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会把它们暂时搁置。但思维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些问题会无时无刻萦绕在头脑中,甚至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状态,如“牛顿把手表当成鸡蛋煮”就是典型的钻研问题狂热者。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有机结合思维的紧张与松弛,使其向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3)豁朗阶段

  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如:耐克公司的创始人比尔·鲍尔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饼,感觉特别舒服。于是,他被触动了,如果把跑鞋制成威化饼的样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于是,他就拿着妻子做威化饼的特制铁锅到办公室研究起来,之后,制成了第一双鞋样。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发明。

  (4)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第八章 答案解析

  1.A 2.A 3.C

  名词解释:

  4.图式:图式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是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简答题:

  5.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2012)

  答:语言理解是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语言理解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和使用阶段。语言理解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

  词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

  (2)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

  短语和句子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 。

  (3)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

  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与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第九章 答案解析

  1.A 2.B

  名词解释:

  1. 动机

  答: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 意志

  答: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它是决策心理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简答题:

  3.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① 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②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需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也叫缺失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直接危及生命;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是满足这种需要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所以叫做生长需要。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

  ④ 马斯洛看到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区别,他后来澄清说,满足需求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他承认,他先前的陈述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在下一个需求出现之前,必须百分之百地满足需求"。 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的满足就可以了。例子: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不考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⑤ 个体对需要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对自尊的需要超过对爱和归属的需要。

  4. 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5. 简述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6. 简述意志行动中冲突的种类

  答:冲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双趋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

  ②双趋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景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

  ③趋避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都是趋避斗争的体验。

  ④多重趋避冲突,也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这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冲突形式,也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的。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时产生的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7. 简述兴趣及其类型

  答:兴趣:

  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包括人的爱好,但当人的兴趣不只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知,而是指向某种活动的时候,人的兴趣便成为人的爱好了。

  (1)直接兴趣:

  是对事物的过程产生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对学习英语的过程感兴趣,而对学习结果的好或差无所谓。

  (2)间接兴趣:

  是对事物的结果产生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对学习英语过程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学习英语的结果如取得好的成绩,能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感兴趣。间接兴趣往往与个人的目的相联系,有较强的目的性。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对于个人都是十分有利的,不可缺少的。

  第十章 答案解析

  1.B 2.B 3.B

  简答题:

  1.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论述两者的区别(2005)

  答: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1)性质不同

  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2)特点不同

  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2. 简述詹姆士-兰格理论(2009)

  答: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6. 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2014)

  答:表情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

  第十一章 答案解析

  1.A 2.B

  论述题:

  3.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2013论述)

  答:试述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答: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则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建立动作间更完善的协调。

  通过练习提高技能的方法有:

  (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一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人们通常把技能学习分成整体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两种。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法是指在练习时,人们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些。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首先是人对活动的态度,当人们对当前进行的活动抱着积极的态度时,练习的成绩容易获得进步。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人的意志品质在练习中也有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 答案解析

  1.B 2.D 3.B 4.C 5.D

  第十三章 答案解析

  1.A 2.B 3.B 4.B 5.D 6.D

  名词解释:

  7.人格(2009)

  答: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一般说来,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论述题:

  8.论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1)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

  (2)社会文化因素:〈1〉社会文化符合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2〉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3〉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1〉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特征。〈2〉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性格,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1〉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的发展,不幸的童年会引起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2〉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3〉早期童年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智力、进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使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门。

  (6)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加强。

  9.结合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形象,论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答: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身上。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凸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在职研究生
在线预约试听课
价值399元试听课
每天仅限前20名免费预约领取
*
  • 1分钟前刘同学138****2860已报名
  • 1分钟前董同学186****1187已报名
  • 2分钟前王同学131****2015已报名
  • 2分钟前高同学134****8850已报名
  • 2分钟前张同学133****4652已报名
  • 3分钟前梁同学134****1187已报名
  • 3分钟前李同学135****8607已报名
  • 3分钟前卢同学132****3867已报名
  • 4分钟前杨同学132****5667已报名
  • 4分钟前赵同学150****1120已报名
  • 5分钟前岳同学134****6652已报名

热门课程

2024同等学力新闻学综合【协议班】
2024同等学力新闻学综合【协议班】

应试技巧点拨 紧扣考试大纲

¥3380

2024同等学力英语【协议班】
2024同等学力英语【协议班】

直击考点 全程伴学

¥4580

2024同等学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程班】
2024同等学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程班】

科学规划 系统提分

¥2980

考试问答

同等学力成绩保留多久

同等学力成绩一般可以保留4年,也就是说,考生从第一次参加考试算起,四年内通过所有科目考试即...

同等学力申硕靠谱么?看完你就知道

同等学力申硕靠谱么?同等学力申硕肯定很靠谱的,其靠谱的原因在于可以提升综合实力、拿到含金量...

同等学力申硕好吗?好在哪

同等学力申硕好吗?同等学力申硕还是很好的。其好处具体体现在入学门槛低,经济压力小,统考科目...

Copyright 1994-2024 北京中知易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在职研究生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56911号-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