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态度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层面
A. 个体
B. 人际
C. 群体
D. 社会
2.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
A. 麦独孤
B. 罗斯
C. 奥尔波特
D. 冯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麦独孤
B. 罗斯
C. 奥尔波特
D. 勒温
4.最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是( )
A. 麦独孤
B. 冯特
C. 罗斯
D. 奥尔波特
5.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待于( )
A. 1879
B. 1908
C. 1924
D. 1925
6. 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
A. 归因理论
B. 控制点理论
C. 符号相互作用论
D. 认知不协调理论
7. 最初阐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 海德
B. 班杜拉
C. 费斯廷格
D. 凯尔曼
8. 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勒温
B. 海德
C. 费斯汀格
D. 凯利
9. 内部理由不足,需要外部理由支持叫()
A. 归因理论
B. 控制点理论
C. 过度理由效应
D. 不充分理由效应
10.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
A. 内在动机转移
B. 动机强度过度
C. 外部原因不足
D. 内部理由过度
11. 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映被称作()
A. 过度理由效应
B. 不充分理由效应
C. 睡眠者效应
D. 催眠者效应
12. 一直致力于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 谢里夫
B. 阿希
C. 津巴多
D. 勒温
13. 对于一个喜欢吸烟的人来说,下列哪种认知会造成认知不协调()
A. 我喜欢吸烟,吸烟使我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B. 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人很多
C. 吸烟可能导致癌症,癌症是生命的杀手
D. 吸烟可以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心理健康
14. 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是一种运用比较广泛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
A. 社会测量矩阵
B. 社会测量图示
C. 贝尔斯测量法
D. 社交测量法
名词解释:
15. 社交测量法
16. 角色扮演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
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 )的过程
A. 成年人
B. 社会人
C. 心理健全的人
D. 合格社会成员
2. 正常情况下,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主要不包括( )
A. 学校
B. 参照群体
C. 家庭
D. 居住小区
3. 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
A. 性别社会化
B. 政治社会化
C. 道德社会化
D. 语言社会化
4.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人群称为()
A. 抽象化他人
B. 重要他人
C. 概括化他人
D. 一般他人
5. 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A. 主我
B. 客我
C. 镜我
D. 社会自我
6. 下列关于镜我的是( )
A. 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B. 妈妈觉得小王很勇敢、努力
C. 小王希望自己很勇敢、努力
D. 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名词解释:
7. 个性化
8. 社会化
9. 自我概念
10. 镜像自我
第三章 印象形成与归因
1.通常人们觉得南方人温和细腻,北方人粗犷豪放,这是()
A. 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2.心理学家将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
A. 印象形成
B. 第一印象
C. 总体印象
D. 刻板印象
3.对一个人品行的评价会受外貌、衣着影响,这说明社会认知整合信息过程中会出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4.“爱屋及乌”是哪种心理效应(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5.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 社会适应
B. 信息干扰
C. 先入为主
D. 以偏概全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容易被人喜欢,这与人们认为漂亮的人还附带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有关,即漂亮的()
A. 晕轮效应
B. 近因效应
C. 首因效应
D. 投射效应
7.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的印象也越好,属于总体印象行程中的()
A. 加法模式
B. 平均模式
C. 加权平均模式
D. 乘法模式
8.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以使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这叫()。
A. 光环效应
B. 刻板印象
C. 首因效应
D. 印象管理
9.( )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之和
A. 简约模式
B. 平均模式
C. 加权模式
D. 加法模式
10.以下哪种模式不属于总体印象形成的模式( )
A. 平均模式
B. 加法模式
C. 自然递减
D. 加权平均
11. 加权平均模式是指人的总体印象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
A. 权数
B. 联结
C. 数据
D. 均值
12. 心理学家凯利通过研究发现( )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征
A. 礼貌与粗鲁
B. 热情与冷淡
C. 俊俏和丑陋
D. 健谈和口讷
13. 一般来说,(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A. 加法模式
B. 加权平均模式
C. 平均模式
D. 中心品质模式
14.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是()
A. 第一印象
B. 首因效应
C. 印象形成
D. 近因效应
15. 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光环效应
D. 刻板效应
16. 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 光环效应
B. 刻板印象
C. 近因效应
D. 期待效应
17. 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是指( )
A. 容易形成第一印象
B. 对于形成最近印象
C. 新获得的信息印象大
D. 原有信息作用大
18. 首因和近因效应表明印象形成过程中(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A. 信息内容
B. 信息数量
C. 信息顺序
D. 信息真实性
19. 一般来说,不熟悉或很少见面的人之间容易出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刻板印象
D. 晕轮效应
20. 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接触,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 刻板印象
B. 首因效应
C. 光环效应
D. 近因效应
21. 知道了一个人说话粗俗,就可以认为他也胆大妄为不守信用,对此作出较好解释的理论观点是()
A. 投射作用
B. 归因理论
C. 内隐人格理论
D. 刻板印象
22. 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叫做()
A. 印象输入
B. 印象输出
C. 印象管理
D. 印象形成
23. 印象管理是指( )
A. 对别人的认知
B. 对自己的认知
C. 对别人印象的调整
D. 调整自己对别人的印象
24. 印象管理是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 )
A. 发挥印象
B. 角色期待
C. 进行观察
D. 提供标准
25. 承认自己的一些小的不足,以便使自己在太高某些重要技能时变得更自信()
A. 隐藏自我
B. 自我太高
C. 形象塑造
D. 自我暴露
26. 各种自我表现策略主要用于( )
A. 印象形成
B. 印象管理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惰化
27. 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推测的过程,就称为()。
A. 归因
B. 探索
C. 图式
D. 评价
28. 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是( )。
A. 内归因
B. 行为的内因
C. 稳定性原因
D. 情境归因
29. 同时将行为或事件原因归于两个方法,称为( )。
A. 成败归因
B. 稳定
C. 不可控归因
D. 综合归因
30. 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理论。
A. 控制点
B. 三维
C. 可控性
D. 平衡
31. 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 )有不同的理解。
A. 态度
B. 原因
C. 控制源
D. 行为
32. 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称为( )。
A. 行动者
B. 内控者
C. 外控者
D. 中间者
33. 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点,被称为()。
A. 行动者
B. 观察者
C. 外控者
D. 内控者
34.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
A. 不变性
B. 易变性
C. 协变性
D. 特异性
35.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不需要掌握()的信息。
A. 协调性
B. 特异性
C. 共同性
D. 一致性
36.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原因之间不变联系,体现了归因的()原则。
A. 不变性
B. 特异性
C. 一致性
D. 折扣性
37. ( )提出折扣原则。
A. 海德
B. 凯利
C. 琼斯
D. 戴维斯
38. 凯利认为人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协变。
A. 共同性
B. 一致性
C. 规律性
D. 特异性
39. 当事人和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 利益
B. 社会视角
C. 态度
D. 控制点
40. 将成功归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条件,是典型的()。
A. 隐藏自我
B. 自我提高
C. 自我防卫
D. 自我暴露
41. 无论别人是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人们解释都有明显的在社会比较上把自己置于有利地位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弗里德曼把这种归因倾向称为()。
A. 空间性归因误差
B. 情境性归因误差
C. 特异性归因误差
D. 动机性归因误差
名词解释:
42. 刻板印象
43. 晕轮效应
44. 首因效应
45. 近因效应
46. 投射作用
47. 印象管理
48.归因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1.( )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A. 归因
B. 态度
C. 动机
D. 情绪
2.在态度的结构组成中,处于基础的成分是( )
A. 意向成分
B. 认知成分
C. 情感成分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是()
A. 强度
B. 外显度
C. 方向
D. 深度
4.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在1934年做了有关态度与行为的研究,结果他发现()
A.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不相符的
B.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相符的
C.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时相符,有时不相符
D. 情境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是否一致的重要因素
5.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关于态度与行为的著名研究证明了( )
A. 总的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B. 态度与行为一致
C.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D.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6.使人们总经理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是态度的()功能
A. 工具性、调整型和功利性功能
B. 防御型
C. 价值表现
D. 认识
7.态度经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 内化
B. 行为
C. 强化
D. 反馈
8.海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理论是( )
A. 平衡理论
B. 调和理论
C. 分阶段变化理论
D. 认知不协调理论
9.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 )
A. 分阶段变化理论
B. 认知不协调理论
C. 平衡理论
D. 调和论
10.睡眠者效应说明( )
A. 任何信息都将影响态度
B. 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态度
C. 新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D. 原有信息作用大
名词解释:
11.态度
第五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1.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流过程是( )
A. 人际沟通
B. 人际关系
C. 正式交往
D. 非正式交往
2.(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A. 人际沟通
B. 人际关系
C. 正式交往
D. 非正式交往
3.书面沟通是相对于( )
A. 口头沟通
B. 正式沟通
C. 上行沟通
D. 单向沟通
4.在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展示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出现次数越多,被试就越喜欢,请问这是由以下哪项引起的喜欢()
A. 邻近性
B. 相似性
C. 外貌
D. 熟悉性
5.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
A. 熟悉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象性
6.有才能的人如果( ),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A. 犯罪
B. 犯小错误
C. 自我显示
D. 自我抬高
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A. 智慧
B. 真诚
C. 热情
D. 幽默
8.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人际吸引中的( )条件
A. 互补
B. 接近
C. 熟悉
D. 相似
9.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是()。
A. 熟悉
B. 互补
C. 邻近
D. 竞争
10.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事情的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相似性
D. 互补性
11.恋人之间彼此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这是()的特点
A. 爱情
B. 喜欢
C. 依恋
D. 单相思
12.正常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是( )。
A. 爱情
B. 喜欢
C. 亲合
D. 接近
13.有才能的人如果( ),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E. 犯罪
F. 犯小错误
G. 自我显示
H. 自我抬高
1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 )。
A. 亲合
B. 喜欢
C. 亲情
D. 爱情
名词解释:
15.人际沟通
16.犯错误效应
1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8.人际关系:
第六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1.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关系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无关
D. 很复杂
2.伯克威茨以武器效应的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A. 本能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去个性化
3.去个性化概念的准确含义是( )
A. 自我意识和控制缺失
B. 个性丧失
C. 自我意识下降
D. 个性转移
4.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5.平时遵纪守法的人都敢于混在暴乱的人群中打砸抢烧,对这种行为原因的较好解释是()
A. 习惯化
B. 去习惯化
C. 个性化
D. 去个性化
6.利他行为是一种( )的行为
A. 期待报答
B. 不期待报答
C. 勇敢
D. 相互交换
7.发生在美国的基诺维斯案件激发了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开始研究()。
A. 亲社会行为
B. 侵犯行为
C. 从众行为
D. 服从行为
8.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B. 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 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 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9.在场的人越多,助人( )
A. 越少
B. 越多
C. 难以预测
D. 迅速增加
10.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 移情能力与利他倾向呈负相关
B. 个体心境良好时,利他倾向会增加
C.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
D. 遇到困难的人,旁边的人越多,他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11.利他行为中有一个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A. 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 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 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加助人行为
名词解释:
12.去个性化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
A. 印象管理
B. 社会影响
C. 人际吸引
D. 从众
2.(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A. 印象管理
B. 社会影响
C. 人际吸引
D. 从众
3.从众行为的原因不包括( )。
A. 寻求行为参照
B. 群体凝聚力
C. 遗传素质
D. 对偏离的恐惧
4.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 被动
B. 主动
C. 积极
D. 有效
5.“随大流、人云亦云”是一种( )现象。
A. 服从
B. 从众
C. 参照
D. 模仿
6.在典型的阿希实验中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 )。
A. 真从众
B. 假从众
C. 权宜从众
D. 不从众
7.从众的类型不包括( )。
A. 真从众
B. 假从众
C. 权宜从众
D. 不从众
8.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
A. 行为参照
B. 喜爱和熟悉
C. 偏离恐惧
D. 群体凝聚力
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象。
A. 促进
B. 逍遥
C. 强化
D. 抑制
10.“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A. 社会抑制
B. 社会干扰
C. 社会惰化
D. 社会促进
11.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观众效应
D. 社会懈怠
12.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决策小组中,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现象,这被称作( )。
A. 群体决策
B. 服从
C. 群体思维
D. 从众
13.社会助长作用主要来源于( )。
A. 赢得积极评价的动机
B. 体力增强
C. 超越别人的欲望
D. 责任心提高
14.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作用。
A. 社会惰化
B. 社会干扰
C. 去个性化
D. 从众
15.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会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 )。
A. 从众
B. 服从
C. 群体思维
D. 群体决策
名词解释:
16.社会影响
17.从众:
18.社会助长
19.社会抑制
20.社会惰化
21.群体极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答案解析
1.A 2.C 3.D 4.D 5.C 6.D 7.C 8.C 9.D 10.A 11.B 12.D 13.C 14.D
名词解释:
15. 社交测量法
答: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6. 角色扮演
答: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第二章 答案解析
1.D 2.D 3.D 4.B 5.B 6.D
名词解释:
7.个性化
答: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8.社会化
答: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9.自我概念
答: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10.镜像自我
答:库利指出镜像自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社会人。
第三章 答案解析
1.D 2.D 3.C 4.C 5.D 6.A 7.A 8.D 9.D 10.C
11.A 12.B 13.D 14.B 15.B 16.C 17.C 18.C 19.A 20.B
21.C 22.C 23.C 24.A 25.B 26.B 27.A 28.B 29.D 30.A
31.C 32.B 33.C 34.A 35.A 36.A 37.B 38.C 39.B 40.C 41.D
名词解释:
42.刻板印象
答: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即刻板印象。
43.晕轮效应
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他(或她)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
44.首因效应
答: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它是指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5.近因效应
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46.投射作用
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47.印象管理
答: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琼斯总结的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
48.归因
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就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维纳发现,学生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能力是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运气是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人
第四章 答案解析
1.B 2.B 3.D 4.C 5.C 6.A 7.A 8.A 9.C 10.A
名词解释:
11.态度
答: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第五章 答案解析
1.A 2.A 3.A 4.D 5.A 6.B 7.B 8.D 9.B 10.C 11.A 12.B 13.B 14.D
名词解释:
15.人际沟通
答: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16.犯错误效应
答: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犯错误效应”。
1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德瑞斯考尔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其产生原因是,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18.人际关系:
答: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想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第六章 答案解析
1.A 2.B 3.C 4.A 5.D 6.B 7.A 8.C 9.A 10.D 11.A
名词解释:
12.去个性化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费斯廷格最先提出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形成原因有:匿名性;责任感丧失;情绪感染;极度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第七章 答案解析
1.B 2.D 3.C 4.A 5.B 6.C 7.B 8.B 9.A 10.C 11.D 12.C 13.A 14.A 15.C
名词解释:
16.社会影响
答: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
广义的社会影响包括人际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影响和大社会的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17.从众:
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8.社会助长
答:又称社会促进,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19.社会抑制
答:又称社会干扰,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降低的现象。
20.社会惰化
答: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1.群体极化
答: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讨论可以形成群体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