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 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观性
【答案】B
【解析】遗传因素是影响人发展的生理因素,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人的主观能动 性是影响人发展的内部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而不断改变住所。正是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能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可拔苗助长。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答案】主导作用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与遗传、环境相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答案】生产力
【解析】办教育必须有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作支撑和保障,倘若连温饱都未解决,也就无力从事教育了。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归根到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5.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答案】教育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与遗传、环境相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答∶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育三种类型。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 形态,其优越性体现在∶①是专门的教育机构;②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③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 ④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⑤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 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于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 过。他们的批评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 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教育的文化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文化,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传承,只能通过人的培养,在个体思想意识和认识中得以保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播、传承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才得以普及。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播,因为教育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播。教育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学校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有∶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的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再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
(3)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教育不仅负有对既有文化的传播功能,而且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特别是高等学校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第三,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4)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使异域文化之间求同存异。二是通过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的学习,对异域文化进行选择、判断,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2.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具体体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内容的继承;
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这有两种情况∶ ①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里,还残存有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
②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认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便可以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革教育中那些不适宜的东西,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答∶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在今天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起着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教育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分不开的。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教育观念现代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现代化
通过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引进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是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教育条件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4)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现代化,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构成现代化和教育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2..论述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意义。
答∶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适。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下∶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是具有顺序性的。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也是如此。例如,就认知过程的发展而言,青少年的发展总是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可"捆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他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同时,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青少年
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
(4)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能继续生存与发展创作条件;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克服各种困难,战胜残疾与不足,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即使身体健康,也可能失去信心。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差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3.论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本试题为读研教育同等学力申硕学员章节测试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