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语环境优势在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善于运用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课外汉语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真正融入汉语环境。
1 研究缘起
笔者从走进留学生课堂以及对留学生课后生活的观察入手,与留学生密切交流之后,发现部分留学生并没有利用汉语环境优势促进汉语学习的意识,访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利用汉语环境,例如学生会在课余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各种渠道学习汉语,但是语料的匮乏,以及教学理念对该方面的重视不够等因素也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汉语环境。当然学校的教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能为学生提供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目前针对中亚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的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留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利用汉语环境这一现状调查还比较匮乏,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力求发现性别差异、国别差异、汉语水平差异等因素是否会影响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环境利用的语料需求,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提供更多切合实际需求的语料,结合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更快的融入到汉语环境中。同时也能为学校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环境提供微薄之力。
2 理论背景
对于二语习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的。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他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语言的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两种情况,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然而二语习得就存在两种环境的习得,一种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下,一种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①
普斯登(H.H.Stern1983)还提出了“两个主要是”学说,一个“主要是”指“习得”,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另一个“主要是”指“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他将环境作为区分“习得”与“学习”的重要指标,认为“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有充足的语言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者不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在缺少目的语环境背景下,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下与课堂教学环境下将二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习得状态。
这些理论都可以应用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对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在学习效果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理论中不同程度的提及到语言习得的两种方式,认为“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学得”。而“习得”所处的环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学得”为非自然的语言环境。因此二语习得理论揭示了两种环境的二语习得存在的显著的不同点。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的语环境中优势,以及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环境的语料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