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存在方式的虚拟延伸、价值观念的多元主义,以及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质化使得人的价值观念重构问题日益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性、社会性话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观念重构的一种方式需要通过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改良来适应乃至超越这一现实境遇。在此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必须扩宽视野紧跟时代步伐,从哲学高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的思维层次。引入交往概念,以交往为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更深植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形成富有现实性与针对性的理论,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
交往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借助一定的手段,互为主客体之间物质的和精神的交互过程,亦即人们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如何交往决定人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同时,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zhlzw.com中华勵志網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实现了逻辑与历史和科学统一,深刻地阐明了交往与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同一的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交往,交往本身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条件,不仅是人类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而且也是造就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社会性品质的根本所在。随着交往范围的全球化、交往主体的多元化、交往内容的全面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发展由不自由走向自由,由片面走向全面。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交往的前提。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交往都紧紧依赖于一定的人的整体状况和水平,人所掌握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着人类交往的水平和程度。为此,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可能形成全球性的社会交往。没有人的发展就谈不上交往,交往主体不同,交往活动的表现形式也相差各异。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观认为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既根源于交往而又在交往中得以展现确认。因此,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点,结合涉及人的价值观念信仰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疑其本身也是以人的社会交往为存在之基和源起发端的。换言之,立足与人们的普遍的、日常的、时刻发生的交往活动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我们可以充分地把交往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在的发生基础,即现实基础。从交往为视阈,“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作明确的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并不仅只是实现或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交往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具有本体论意义。因而,以交往方式的变迁为研究出发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凸显了“现实的个人”和肯定的人之为人的第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