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强国”的概念界定
中等强国一般是指实力介于大国和小国之间、具有中等力量或规模的国家。它们不具有大国 的国力条件和影响力,但在国际社会又发挥着不同于小国的作用。关于中等强国的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乔万尼·波特罗 (GiovanniBotero)将世界中的国家分为了三种类型:“帝国”、“中等强国”和“小国”。他认为,“帝国”或者“中等强国”,有维持生存所需的充足的力量和权威,而不用借助他国的帮助的能力。传统意义上对“中等强国”的界定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认定国家处在于有着“等级秩序”的国际社会之中; 二是国家的“等级身份”依据的是它在国际社会中相对而言的某些实力,特别是硬实力。
二战后加拿大政府明确以中等强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等强国的国际属性正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 世纪50 年代后,德国、日本、意大利迅速发展,国力大幅提升并逐渐摆脱战败国地位羁绊,成功融入国际社会,开始以中等强国的身份开展外交活动。此阶段中等强国的意义就不再仅限于具体功能性领域,而增添了国际身份认同和外交战略导向等内容。这些国家之所以需要“中等强国身份”,一方面是因为西欧和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只有与美国结盟或推崇美国的领袖地位,国家在新国际体系中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另一方面,二战后世界人民需要维护和平、致力发展,原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需要争取民族独立、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冷战后,一超多强格局使大国和中等强国的分野有了新的转变,德国、日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其大国身份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同时部分发展中大国,如印度、巴西也在调整战略,积极谋求大国地位,努力改变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进入21 世纪,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要转变,新兴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崛起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凭借新兴国家群体战略性作用的增强,一些新兴国家(如印度)实现了从中等强国向新兴大国的转变。
此外,对于中等强国的概念还有不同界定,如“中等强国主动性”组织(Middle Powers Initiative)中对“中等强国”的定义是:“在政治和经济上非同一般的国家,并因放弃核军备竞赛而赢得重大政治信誉、受到全球范围尊重的国家” ;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学术界的定义:“假定因为他们的外交政策行为,中等强国可以与从超级大国和小国区分开来。中等强国通过追求狭隘的范围和特定类型的外交政策利益,为自己开辟一个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