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镇是赣江流域上一个具有悠久 历史 的重要商埠。土地面积 103.33 平方公里,辖有 9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 129 个村小组, 3996 户,总人口 18630 人,全镇各类水利工程 273 座,其中小 ( 二 ) 型水库 6 座。传统的水管模式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形成了“国家无力管,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维修资金难筹措,群众投劳难组织,防汛经费难保障,绝大部分小(二)型水库得不到有效维护,年久失修积病成险,灌溉与防洪矛盾突出,渠系配套年久荒芜,灌溉功能日益衰退,面对现状, 2003 年 5 月我镇提出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体制的新理念,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对构建新的 农村 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改革旧的水管体制
改革的基本思路:走以水养水,以水保灌,综合利用,持续 发展 之路,目标是建立水库防汛保安长效机制,手段是改革传统的管理制度,通过公开竞卖确立新的水库水体经营权人,用水库水体经营权来换取水库的维修资金,明确政府及村委会与经营权人的职责,建立水库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水库安全和农业用水的需要。
改革的主要做法:一是广泛宣传水库改制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广大干部群众的疑虑,特别是原承包经营者的抵触情绪。 2004 年春节过后,我们邀请本镇在外工作人员、有 影响 的群众代表、老党员老干部、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和水库受益村组村民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水改事关切身利益;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水库改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使用原则。二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 科学 论证,组织干部和水利技术人员对 6 座小 ( 二 ) 型水库的运行状况、病险程度、经营状况以及下游群众对水库历年来防洪灌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邀请物价、农业、财政、水利等部门对水库的经营价值进行评估,邀请县水务局的技术人员对水库进行病险鉴定,提出水库防汛抗旱技术指标,设计水库除险加固方案。三是平等协商妥善中断经营合同。根据国有 企业 改革的实践,依照“租不破卖”的政策和“情形事变”的 法律 规定,晓之以政策,动之以大义,本着既照顾原承包人利益,又节约改制成本的原则,做到合理赔偿,稳妥推进。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经营难以补偿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则:一经营权未到期不予补偿的原则,二原经营权人固定资产及物质据实转让的原则,三经营权人预期收益适当补偿的原则,即按水库竞卖成交价的 10% 予以补偿。逐座终止原承包合同。四是规范权责科学制定新合同条款。针对原承包合同责权利不明确等 问题 ,根据《水法》、《防洪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新的水库经营合同进一步明确了镇、村和经营者在水库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以及防洪、抗旱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在保证灌溉需要的前提下,照顾到各方利益,考虑到水库的长期维护和安全运行。五是依法进行公开拍卖,将 6 座水库现状、起拍价及报名条件等在新闻媒体公告,并将竞卖须知、竞卖规则和水库经营合同文本提供给竞卖者。竞拍会邀请县纪检、监察、检察院、水务局、农业局、公安局等部门同志到现场监督指导,聘请有竞卖知识和经验的人为主竞人,使整个竞卖活动有序进行。六是从实际出发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县水务局设计安排工程项目 22 个,设计总投资达 174 万元,依照设计,结合当地材料单价、劳动力价格以及各水库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各水库的维修项目及工程量进行了再次测定,按照水库改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区别轻重缓急,确定 25 个项目,首期安排 70 万元,二期安排 20 万元,这些项目基本与水务局设计吻合。同时,成立“水库改制交接及冬修指挥部”、“水库冬修工程质量监理小组”等机构。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所有工程采取以新承包人为业主,由其聘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经镇政府鉴证后组织施工。工程质量监理小组对工程实行全程跟踪监督。依据监理小组提供的《质量监督日记》所记录的实际工程量和工程质量予以验收和决算。七是稳妥办理水库经营权交接,及时到位对原承包人的补偿,对原承包人拒不接受协议规定标准补偿的,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协调新承包人山场使用和周边群众的关系,确保安全稳定。在协调办理水库接交工作过程中,注意工作 方法 ,做到依法、有序、公正,加强工作的预见性,保证了接交工作稳妥按时到位。
改革的主要成效:一是水体经营权效益得到提高。改革前, 6 座水库年获租金 2 万元, 30 年可获得 60 万元,由于这些租金不是一次获得,每年 2 万元起不到什么大作用,而被镇里作为预算外收入列支了。拍卖后一次性获得 139.1 万元,加上利息,应是改革前获得租金的 3 倍以上。从投入看, 6 座水库建成后三十年,年投入不足 8000 元, 30 年累计投入不足 25 万元,改制后两年投入接近 100 万元,相当于改制前 30 年总投入的 4 倍,同时积累了一笔可观的长期可以支配的防洪保安基金。二是解决了水库维修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按照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10% 用于水库改制工作经费, 10% 用于合同理赔, 5% 用于县水库保安基金, 60% 用于水库一次性维修加固, 25% 用于建立水库长期保安基金。改制后镇里两年安排了近 100 万元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星塘水库大坝渗漏严重,多年来被市里列为病险水库,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只能简单处理。拍卖后, 2004 年安排了 14 万元资金对水库大坝冲抓、溢洪道整治和斜管翻修, 2005 年安排了 3 万元资金修建导渗沟,彻底解决了水库的安全问题。山吾陂集雨面积 45 平方公里,坝体单薄,一到汛期就是重点防汛对象,水库改制后安排了 15 万元进行内坡加厚和铺设预制块,今年又安排了 5.4 万元修建导渗沟,大大提高了水库的安全系数。三是解决了水库日常维护与管理难的问题。过去,由于水库管理责权利不明确,村委会有防洪责任,但无法落实防洪措施,水库承包者因是短期经营,对日常维修没有积极性。改制后,水库的日常维修及经费均由经营者负责,保证水库蓄得起、保得住、管理好、用得上,经营期满后,水库应完好无损地移交镇政府。四是拉动了投资,促进了民办水利的发展。过去由于水库承包期相对较短,租金又低,承包者随意经营,都可收到不错的效益。改制后水库经营权年限长,租金高,经营者必须要作长远经营计划,以大投入获得大收益。受改制的影响,群众兴起了民办水利的高潮, 2004 年下半年全镇兴建小山塘水库 37 座,新增养殖面积 800 亩,新增灌溉面积 2100 多亩,拉动民间投资 1200 余万元,初步形成了三吾流域水产 经济 圈,水产业成为我镇主导产业。五是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调度难的问题。 2003 年大旱时期,水库蓄水与农业灌溉的矛盾非常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改制后管用水权责明确,实践证明新的体制有利于解决这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