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结构介绍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需要确定五个方面的问题:
(1)分工关系(职能分化)
(2)部门化(管理幅度)
(3)权限关系(集权分权)
(4)沟通与协商(信息交流)
(5)程序化(标准化)
组织具有基本职能和辅助职能。
分工就是确定由谁来担当这些工作
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
(1)分工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
(2)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
(1)工作的单调化。
(2)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
(3)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二、部门化
组成部门是组织协调的第一个方法。
管理者的有效协调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我们称之为管理幅度。(最佳管理幅度是因人而异的)
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就是部门化。(部门规模和部门化的方式)
部门化的主要形式
(1)职能制
*按企业的主要职能建立部门
*以企业整体构成一个自我完整组织
(2)事业部制
*按产品、地区和顾客建立若干自我完整部门
*由若干自我完整组织构成联邦制组织
三、权限关系
基本问题
*各种决策权授予谁?
*授权程度如何把握?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是正确处理决策权限关系的基本原则。(关键在于分权的程度)
四、沟通与协商
管理者必须对各类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据此作出自己的决策和解释,然后再予以上传或下达。 但是,加工整理也会带来信息失真和遗漏等问题。
必须设计横向沟通和协商路线。其方法很多,如在每一个部门配备承担横向沟通和协商任务的联络员,设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会议或委员会,任命专事横向协调的管理人员等。
五、程序化
程序化是针对经常发生、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常规工作而言的,它不可能事先提供一切行动方案,因为现实中还会有许多偶发性事件。
程序化同样适用于偶发性事件中常规部分的处理。
组织的程序化离不开程序的公文化。
优点:明确、规范、可传授,并使各种协调方法和技巧变得更加科学、统一,使组织活动有章可循。
问题:可能会过分注重规章、程序本身,而忘记了这些规章、程序究竟是为什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