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
不同国家因技术创新、技术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是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由于科技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新产品一般先在发达国家产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 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进行模仿生产,这段时间便是贸易机会与可能性。
从创新国创新成功并开始生产一种新产品到模仿国完全掌握这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能满足国内需要,不需再进口这种产品时为止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模仿时滞进一步又可分为反应时滞(Reaction Lag)和掌握时滞(Mastery Lag)两个阶段,其中反应时滞的初期称为需求时滞(Demand Lag)。
显然,只要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创新国就可以依据其技术领先地位,向模仿国出口其创新产品,模仿时滞超过需求时滞的时间越长,创新国向模仿国的累积出口量就越大。
二.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基本内容:
该理论最先由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是解释二战后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引入期(Introduction);
(2)成长期(Expansion);
(3)成熟期(Maturity);
(4)下降期(Decline);
(5)衰亡期(Demise)。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新产品逐渐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再向资本密集型、再向劳动密集型转变,从而决定产品生产优势的因素,也逐渐由技术垄断优势向低成本优势转变,从而使不同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不断的变化。
(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却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