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端于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协定》,其核心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国际货币安排。为了消除过度的经济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充当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人和危机时的“最后贷款人”。
一、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目前看来,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率制度的脆弱性
(1)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
(2)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风险;
(3)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攻击的可能性。
2.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
(1)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货币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1)扩大资金实力;
(2)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
(3)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
2.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区域合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在危机管理方面大有作为:
(1)汇率制度合作;
(2)区域监督机制;
(3)威慑机制;
(4)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