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均衡理论(the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假设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在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然而,宏观政策在为这一目标努力时却并非总是合作愉快的,米德冲突常有发生。米德冲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 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 种政策工具。那么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
米德在《国际收支》中列举了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组合:所谓支出调整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所谓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指能够影响贸易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范畴。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