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周末早上,和老妈去做体检,她差不多60了,回来的路上,我试着耐心解释什么是“跳跃式推论”。
“跳跃式推论”大概意思是,很多叔叔阿姨,常常因为别人的一些“具体事情”,就给别人直接下一个评价,例如:
1、某适龄女性还没结婚,阿姨就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不知道爸妈心里急,没孝心。”(难道“适龄而还没结婚”这个具体事件就能推论出“不孝顺、不懂事”吗?真想让她时光倒流放回这个时代让她试试~)
2、老爸看到儿子考试没及格,就狠狠地说:“考试都不及格,以后肯定没出息,养你还有个卵用?”(我以前考试也试过不及格,我现在不是还有很多卵可以用吗?)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误解不都是由于此吗?谁希望因为某一些具体的事情,就落下一个差评呢?
其实我也没有别的用意,我知道关于“跳跃性推论”,老妈一时半会也改不了,甚至全世界都有这个毛病。
我只是想告诉我妈,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言行,渐渐地,当我们意识到了,留意多了,知道这样不好,慢慢这个坏习惯在自己身上就会没那么严重了。
我的表达能力应该算是不错,逻辑思路也应该清晰,但可能言语分寸没把握好,最终结果是我妈没有很好地接受。
一整天,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讨论
我的这些话,显然比网上的传言,例如微波炉致癌、虾跟什么一起吃会产生砒霜、血糖高只要喝山楂茶就行等这些无稽之谈,价值要高一些吧,逻辑也更严谨吧。
但她选择相信微信的流言,也没能接受我的认知传授。
下午,我把这个疑惑跟一位朋友探讨,经过了一番思辨,我们分析出了几个原因:
1、可能是微信的阅读是她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而我早上的谈话,更像是说服,人一般不喜欢、不愿意、也不容易“被说服”。
2、虽然我已经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但这个概念对她来说,还是有点复杂,至少比起“青瓜敷在脸上,马上年轻10岁”要难懂得多,而我太急于一次想让她了解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3、在老妈心目中,我是儿子,生活中有很多让她觉得做不好、不放心的地方,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我的角色和形象未能如权威般树立,对她而言,我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可听可不听。
4、最后一个,我们觉得最重要,就是这个概念对她来说好像没什么用。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需要知道“跳跃式推论”是因为我们在参与社会竞争,我们需要规避常见的思维误区,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相对优势,而老妈的圈子是跟她水平相当的亲戚朋友,她知道这个显然对她的人际交往没啥好处,甚至是反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她尝试跟另一个大妈解释“跳跃式推论”,可能那个大妈就不跟我妈做朋友了。
我的偶像李笑来说过,人应该把一些时间放在家人的成长上,我很认同,我希望我身边重要的人都跟我一起成长,所以这次事件,我有一些反思:
1、尝试从一些简单的概念开始讲,如果需要涉及对她而言比较复杂的概念,那么就不要妄想一次讲明白,等待机会,用身边发生的、热腾腾的事件作为例子循循诱导,反正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2、一次只讲一个概念,不要贪多,甚至一段时间内只讲一个概念,能够让她明白,比讲很多但她没接收到强得多。
3、也是最重要的,尝试建立“为什么要学”的理由,让她知道,很多父母跟子女的隔阂和代沟,来源于概念和认知的差距,如果希望缩短这个差距,希望双方能成为朋友般地沟通对象,那么她也不能懈怠,让她有学的理由和动力。
也许这次的反思,在下次沟通中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没关系,毕竟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只要坚持和不放弃,保持耐心,持续尝试更多的方法,我相信老妈会渐渐被影响的。
真心地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共同成长,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