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4日下午,按照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工作安排,学校邀请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为干部教师作了题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副校长芦延华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围绕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分“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在国家需求中定位”“高校评价改革要跟上”“提升国家创新发展新动能”等四个部分进行授课。马陆亭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国家发展重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教育领域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要以体系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完成高质量发展任务,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内涵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中国教育在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同时也就具有了决定性和民生性的特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在本质属性发展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融通并能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新冠疫情的冲击和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当下影响教育发展的两大变量。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的神圣使命。
其次,高等教育还需在国家需求中找准定位。中国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应在坚持自身特色中开拓产业方向;应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还要在推动开放办学中提升国际影响力。既要通过加强开放,从经济上破解逆全球化,又要通过打破封锁,从而破解战略博弈中对方施加的围困;既要通过创新应用,实现科技革命突破,更要通过先进文化的树立和引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一定要成为国家开放的先导队和融合剂,应该抓住创新和开放两个关键点,补齐民生和创新两个短板。最后还需要积极推动从治理模式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之间双向融通的模式变革,通过模式变革接通国家需求。
再次,高校评价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要坚持辩证思维,重点抓好“破五唯”为重点的高校评价改革,要深刻认识到“五唯”具有鲜明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当前已经与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新发展不相适应。破“唯”目的在于建立“多”,从而适应教育多样性需求。为此,就要抓住高等教育核心本质进行评价,高校要结合各自特色性内涵,明确各自使命,按照本质属性实现内涵发展。通过评价改革推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充分发挥分类评价作为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挥棒的作用,从而推进高校分类评价的实施。教育评价要实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护航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认到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关键作用。
最后,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创新是发展之源,是新动能。没有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业态、社会形态不可能实现发展。应当看到,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多地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消费链向国内市场收缩正在成为世界大国的战略选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时代新人,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学作用愈发凸显。纵观高校发展历史,一流大学是社会服务职能产生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产物,有着多种模式和多元路径。因此,一流大学不仅不是“象牙塔”式的存在,而且是国家重器,具有国家意志,需要提供强有力国家战略支撑。要紧紧抓住第四轮产业革命大好机遇,要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在融通性,要把技术看做是实现思想的重要手段。一流大学要做强什么学科,引领什么文化就变成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芦延华在总结时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家赋予教育重大使命,提出了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山东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大胆革新,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排头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我们山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报告会在中心校区设立主会场,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在本单位设立视频分会场,学校处级干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和科级干部参加报告会。
注:本文文字及图片均转载自山东大学新闻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