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闻玉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国学之路”的学术讲座,贵州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学科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67个),有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ME)、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翻译硕士(MTI)等1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硕士(MSW)、艺术硕士(MAF)、1个中加合作项目管理硕士(MPM),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张闻玉教授通过回顾以往各家各派对“国学”概念的界定,指出“国学”是中国的学问,中国人的学问。他建议目前研习国学,需要重视中国古代典籍的研读。从上古时代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到春秋时期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为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之《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西晋荀悦《中经新簿》首创甲、乙、丙、丁(经、子、史、集)分类法,《隋书•经籍志》则确定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直至清代编纂《四库全书》亦遵循此分类方法。具体来说,四部之下,中国人的学问又分为辞章、义理、考据三类。辞章之学为基础,可表情达意;义理之学为经学、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哲学性的思维;而考据则主要为史学,讲究证据,讲究对史料的解读考辨。国学的研究之中,以考据最为踏实,讲例证,清人说:“例不十,法不立”,足见考据的重要性。立足考据能够让学术研究充实、实在。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也正是国学研究中,史学的重要之处。通过史学研究,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人获得智慧,涵养性情,成就伟大的人。
张闻玉写有《古代天文历法浅释》,作为研究生教材多次印行。先后出版《古代天文历法论集》(1995年)、《西周王年论稿》(1996年)、《铜器历日研究》(1999年)、《逸周书全译》(2000年)、《辛巳文存》(2001年)、《历史年代与历术推演》(2002年)、《古音学基础》(2003年)、《古代天文历法说解》(2004年)、《语文语法刍议》(2005年)《古代天文历法讲座》(2008年)、《汉字解读》(2009年)、《西周纪年研究》(2010年)、《辛卯文汇》(2011年)、《古音学基础》(2012年)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参加过《中国儒学词典》(易经词目)、《四库大词典》(天文历算词目)的撰写,也是《汉书补书》(天文志、律历志)点校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古代汉语、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历法以及周易之学。他熟悉经史,治学严谨。治史考古,多思善断。发挥师说,强调文献、器物与天象“三证合一”。凡为论述,必有创见,不作无病呻吟之文。他关于西周年代学的考证,尤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