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与乡村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友谊校区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这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教授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美国德州休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丛小平(Xiaoping Cong)以及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应邀出席并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社教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从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革命的独创性与延续性,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科发展状况,并对周锡瑞、丛小平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上午,周锡瑞教授首先做了题为《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的主题演讲。他以1943年为考察点,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大气候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政权的变更。他提出,从国际上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太平洋美军的进攻、共产国际的解散、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宋美龄访美、开罗会议等事件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因素比如延安整风运动、新疆开始脱离苏联控制、河南昌大学灾荒等事件对中国国内政权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周教授认为,抗战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周教授强调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注重当时人本身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认知,避免“后见之明”。周教授的演讲提供了考察1940年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大背景,引起在场学者的兴趣和讨论,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
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教授做了题为《制度创新: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问题研究》的讲演,他着重以“三三制”为例,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西北工业大学秦燕教授讲演的题目为《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兴衰探析》。秦教授从汉字改革的国际化潮流分析了边区进行新文字运动的大背景,指出新文字的政治动员功能和遭受到的挫折。认为新文字运动的盛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有关国际化、民族化、大众化的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有助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历程。山西大学岳谦厚教授做了题为《抗战时期中共的军婚保障机制》的讲演,他认为中共的军婚保障机制是战争期间为了保障兵源问题而提出的,指出军婚保障机制具有持续性、广泛性、协作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讲演的题目为《权利抑或义务:革命情境下妇女解放的行动逻辑》,提出妇女解放既是权利又是责任,在革命初期,需要以权利表达把妇女动员起来,而在革命过程中,需要以责任表达把妇女解放统一到革命道路上来。
下午会议继续进行。首先由丛小平教授做了题为《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和性别建构》的主题讲演。丛教授以1943 年封严贵诉张金才的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探讨妇女自主性与边区政府司法之间的关系,对这起案件的判决书进行解读,以文化史的视角说明妇女从“自由”到“自主”的转变,从婚姻价值取向到个人可操作的变化,认为“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妇女解放与国家解放具有同构性的关系。丛教授的精彩发言激发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就共同关注的妇女解放的观念、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此后,六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讲演:陕西师范大学王晓荣教授的《中共在陕西关中国统区对乡村上层的社会动员》、西北工业大学肖周录教授的《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中的村民公约探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的《群众路线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陕西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的《“革命”视域下的延安新秧歌运动》、陕西师范大学温艳教授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灾荒救助》,太原理工大学张玮教授的《张闻天晋西北调查及相关问题》。各位学者的讲演题目多样,从多种角度研究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分析了中共进行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动员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观点精彩纷呈。
会议结束时,院长丁社教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场理论界的学术盛宴,在国内外学者学术观点的交流踫撞中,大家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具体的认识,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他指出:历史既是由各种大小故事相互嵌套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科学建构的人学。他希望大家加强联系,常来常往,“共同享受学术研究的乐趣!”
下午5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