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MBA“高烧不退”,选择读MBA的职场人士不在少数,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风人士之人。其实,读MBA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是指课程,而且是说就读之前要仔细“看”。下面呢,是小编跟大家总结的MBA“五看”。
一、看大学
这也许是一般中国人最常用的做法。客观上,一旦选择什么样的大学读MBA,那么这个大学就将一直伴随着你?也有一定的逻辑性。
举一反三,进一步说,当你面对很多大学,如果这些大学的知名度、历史、社会形象等等自己无法判断,或者看上去似乎都差不多的时候,不妨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大学的背景,譬如:谁办的?是怎么样运作的?校长是谁?历史怎么样?出过什么名人?可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其它条件都差不多,相对来说,还是趋向于选择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主要是公立大学因为是公共资源,相对来说如果不是像常青藤那样历史悠久或知名度膨胀的私立名校,公立大学也许更稳定一些,经得起历史的各种变迁,更容易挑选优秀的领导班子;而且不容易受到个人的过多影响甚至关门,既然已经有了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通常也差不到哪里去?
无论怎么样,基本的质素还是在的,也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甚至质疑。选择大学的本质就是选择知名度、选择影响力。
二、看课程
考虑MBA的课程是否适合自己,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为了找工作,课程是否适合自己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哈佛大学的MBA名气确实非常大,但是它主要是为未来、为美国或者华尔街的企业培养MBA,主要着眼于美国的环境与需求。对中国的绝大多数在职学习或者企业家来说,尽管管理的普遍规律和方法还是相通的,但环境包括文化、定位等方面的冲突也不可小觑,也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菜”,不一定能在中国的环境实用。每一个大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市场定位、侧重点。
MBA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通常收费很高,也是一种教育产品。既然是产品,在“价值营销观念”时代,首先需要研究产品的用途、价值,性价比,研究是否物有所值,是否适合自己及学以致用?选择课程的本质,是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选择产品的价值、性价比。
价值主要来自于感觉和比较,从感觉的角度看看其课程设置、教材情况,导师配备,教学管理等是否适合自己。本土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怎么样?毕竟,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靠本领不是靠文凭吃饭的时代;学习MBA还是需要解决自己当前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提升自己的本领。环境是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起点,通过学习,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知识价值,所以能否接地气、长本领很重要。
其次,随着全球化,很多人需要从全世界去整合资源,不仅需要从知识上能够得到帮助;而且其毕业证书最好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这对自己去海外或者在海外的发展,比如学分互认、设立公司,甚至申请签证、各种牌照等等都要方便不少。至少,他们一看到你的毕业证书,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你是一个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商界精英、专业人才。一旦陌生人知道你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了一个有特定的身份的定位后,会拉近一些距离,很多事情就可能会相对方便、简单、直接一些,提高沟通的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人与人之间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与担心是:不知道你是谁?
另外,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导师情况?教学管理方式?等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常常有一个误区,以为课程越多名字越漂亮,价值就越大。事实上,并不一定。管理或者经济管理就是这些东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花拳绣腿,恰恰说明这个课程是外行人设计的,也许不一定是你的菜?勉为其难地让成年人去上“小孩子”的课、或者看上去似乎非常“挥斥方遒”“高大上”的课程,也许会有一些无聊无谓的感觉,不仅学不到真本实领,还可能会浪费你很多时间。成年人的学习目的性已经非常明确,时间也非常宝贵,基本上的阅读和分析判断能力还是有的。
从比较的角度,也要看其成本、收益与风险等情况。只有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往往看价格,在互联网思维时代,还是要着眼于性价比。在同样的效用条件下,还是要考虑投入的成本。用不着去化不必要的冤枉钱和时间,去陪别人“天马行空”“指点江山”“跑火车”。对不同的人来说,在越来越透明的网络时代,并不一定是最贵、最复杂、最有名的,就一定是对自己最合适的。
既然是产品,也有不同的定位。有的课程比较务虚,主要是面向“学霸”,“小孩子”学习,着眼于素质教育和熏陶,灌输式及比较理论化,纸上谈兵方式的案例教学;或者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或者是为文凭或学历镀金,或者仅仅是给予一定的、或死记硬背一些比较抽象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或基础;或者是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与自己工作无关的“跑火车”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定位。在成熟社会,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问自己的是:到底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要了干什么?为什么?
不同的产品,对自己的成本、收益或效用等等都是不同的。世界上好东西很多,有的自己即使想要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即使能够得到,也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毕竟MBA课程有很大的特殊性,是来自于实践又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思想的人来说,会面临很多难以回避的冲突;因此,能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是不是适合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问题。
有的课程比较务实及系统性,可以说也是市场的产物,主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教材,与时俱进;学习上对自己有一定的提升、指导、引领作用与挑战性;课程是由为了解决问题的专家精心设计的。在课程与教材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往往从学员的实际需要出发,并能经受住相应学员的挑剔甚至各种质疑、各种打磨及考验与挑战。
所以,同样叫MBA,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选择的。
三、看校友
主要是看看是谁在读这个课程或者谁读过这个课程。
一方面,如果有很多优秀的校友,说明这个课程是接地气的。而且,从知名度也好,社会认可度也好,找工作也好,相对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比较容易说得出去。
另一方面,MBA也是学与教不断互动成长、教学相长的,有了很多的优秀校友也说明这个MBA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与磨合的过程。
四、看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
校长和领导班子往往是大学的象征,一个“差”的大学不大容易聘请到“优秀”的大学校长及领导班子及“优秀”导师;什么样的领导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大学,至少也有一种潜意识的对应关系,全世界都不例外。反过来,如果有“优秀”的大学校长,大学也不大可能“差”到那里去?校长的能力、素养、地位、影响力、人脉及吸引力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五、看证书
本来,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证书,但是现实上是很多人把这个证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于本末倒置。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这个社会造成的无奈。MBA也有MBA证书的问题。从这些立场出发, 证书在现实中还是重要的。如果国际主流社会都能够自己直接看懂其证书及权威性与认可性,确实也可以省却很多麻烦,甚至得到一些好处。不过,所有各种各样的认证也好、证明也好,公证也好,都来源于证书、最权威的还是证书本身包含的信息。
现在国际交往频繁,拿国内的毕业证书去国外学习、工作等等常常也需要公证;去国外留学回来拿一个外文的毕业证书,如果国内也同样看不懂,一些人也会去留学认证,认证书是中文的,让很多人知道这个大学及证书的真实性。如果在国内学习境外的MBA,要么有中英文对照,要么也需要有国内机构的配套证书或者背书,如果这个机构国内的知名度比较高,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看完上面一系列的介绍,你是否也跟小编一样认为读MBA其实不简单呢?如还想了解更多,可在线咨询指导老师。
相关文章推荐:
请问:我是在职研究生,能报考公务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