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开放大讲堂在国际交流大厦二层报告厅召开,特邀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敦煌与故宫——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结晶”专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共同承办,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三巡回指导组组长杨学义、联络员田萌,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以及政府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由校党委书记蒋庆哲主持。
王旭东院长的报告通过200多页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精妙绝伦的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的紫禁城建筑,介绍了敦煌和故宫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带领听众们更进一步走入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敦煌跟故宫有何异同?在王旭东看来,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佛教艺术的世界,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而故宫则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地。敦煌与故宫都是国家与民间的共同创造。敦煌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民间文化信仰,但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作为坚强后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故宫文化的形成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力量,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从太和殿到坤宁宫,从千里江山到金瓯永固,无一不体现出家国天下的情怀。但是,也是因为人民积极捐献文物、热心保护文物才让故宫有了更好地发展。这两大文化殿堂的形成,都是源于民间、国家两大力量的推动。
同时,敦煌与故宫的保护,也体现出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1961年,莫高窟与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与故宫成为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王旭东曾坚守戈壁大漠28年。在民间许多像王旭东一样的有志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文物研究与保护,形成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打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匠心与无悔。
王旭东表示,文化发展离不开交融与互鉴。敦煌文化与故宫文化是中外文化与中国内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是多元文化碰撞与结合的产物。从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出,许多人物造型与物象绘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同时具备着东方和西方的特色;在故宫中可以看到不同宗教、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文物中融合,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蒋庆哲书记讲话表示,王旭东院长的报告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内涵丰富。敦煌和故宫这两个文化宫殿的形成是中华文化互鉴包容的结晶,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国家和民间力量的结合。本次报告启示我们要传承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以更开阔的胸怀、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设文化强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共同守望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场会议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开放大讲堂”第二讲。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1 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 2018 年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大讲堂”的基础之上,集结校内外最强师资力量,优化工作方案,开办升级版 2.0“对外开放大讲堂”高端系列学术报告。“对外开放大讲堂”定位为集学术性、权威性、高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贸大最高学术品牌和最好思政课程平台,是对外开放领域的顶级学术平台、阐释对外开放新形势新战略的权威平台、汇聚对外开放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顶级课程思政平台。
注:本文文字及图片均转载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