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
本学科主要通过中国史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培训,培养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有人文精神、掌握良好写作、表达能力的硕士毕业生。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历史知识。具有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或相关工作的实际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品行端正,遵守法纪,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要求:
1. 熟练运用要求掌握的通用工具性知识,融会贯通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中国史学科的核心知识。了解中外中国史学术研究历史和当代中外关于史学理论和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了解本学科的中外文基本文献。初步具备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历史文献和档案的能力,及时了解中国史研究的学术动态。
2. 对于中国史的某一具体问题,能够提出较为有价值的学术意见,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完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术实践。
3.对于已发表的中国史相关文献与档案资料,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初步独立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成果。
4. 初步具备书面、口头以及运用数字化媒体等视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具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的学术项目和学术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或其他外语。
5.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主要涵盖的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2)中古史研究、(3)宋元明清史研究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就专业方向的设置和科研队伍的齐备方面,在目前国内有中国古代史专业的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
2.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涵盖的研究方向:(1)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2)近现代基层行政体制研究。(3)近代政治史、中日关系史研究。(4)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研究等。
3.专门史:主要涵盖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典章制度史、中国古代宗教史等。
4.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史学理论。(2)中外史学比较与交流。(3)中国史学史。
5.历史文献学:出土文献的研究(包含简帛学与敦煌学)。
6.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涵盖的研究方向有(1)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2)历史人文地理。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18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学术实践课程、补修课四类。(具体课程信息参见《中国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中国史学科大类专业课程,除修习研究生院开设的外语、政治等公共学位课外,所有学生必须修习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中国史研究专题与前沿2门学位课程。除此之外,还需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中国史学科大类专业课程中的其中2门作为必修的学位课程。非学位课可以根据导师组建议和研究需要,选择其中2门进行修习以巩固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能力。学术实践课程包含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报告等必修环节。补修课程主要针对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学生设置,对于从事中国史研究的非本专业背景的学生,应当必修中国通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未修够学分者,不能申请答辩和毕业。
五、实践环节
1.听学术报告或讲座。每位硕士研究生每学年至少参加6次院内组织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活动。在第六学期的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应参加过不少于18次的院内学术报告或讲座。由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验核考勤盖章后,给予2学分。此项讲座学分,不能由其他学术活动替代。
2.参加学术会议。作为正式代表参加正规的学术研讨会,且宣读论文者,一次可得1学分。
3.参加暑期学校、学术夏令营等各种级别的学术活动,可提出学分申请,由院学术委员会按活动的级别来决定是否给予。一次给予1学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
4.其他学术活动或学术实践,凭证明材料可申请1学分(从事活动或实践的时间应不少于18学时)。
六、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前三个学期各门课程的成绩均及格;开题报告合格;前三个学期的三份学术总结报告均合格。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方可视为中期考核通过。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硕士生,应视其考核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由学术委员会建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A.若前三个学期的成绩与表现与中期考核的要求有差距,但有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加以弥补,则允许其在第五学期初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的内容为:前四个学期各门课程均及格,开题报告合格,前四个学期的四份学术总结报告合格。第二次考核仍不通过,应推迟一年答辩。
B.若前三个学期的表现与中期考核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两份学术总结报告不合格等),则应予以退学处理。
C.学生有特殊原因(非本人学习态度)导致中期考核不通过的,可向学院提出书面说明,由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商议决定采取适宜的措施。
七、科学研究
本学科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独立科研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选题与材料收集的能力。2.开题报告论证。3.学术论文写作。4.论文答辩口头表达学术成果的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史料学的必修课,教授学生关于史料及其收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收集材料,撰写学术史,通过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导师组织开题和评议。未经过开题报告会而提交的开题报告无效。
第三,每学年要求学生撰写学术总结1份,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在读期间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并撰写和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学生在学校认可的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1篇论文,可得1学分,并可替代一份学术活动报告的学分。学院将依照《历史学院学生科研奖励条例》,视每年经费情况酌情予以物质奖励。
第五,开设史学规范与史学方法必修课,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规范,否则不能提交答辩;同时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参加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答辩,了解程序和要求,学习口头进行学术答辩的技巧和方法。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由导师组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和评估研究生学位课程、科研能力、论文进展等完成情况,达到合格后确定其选题,经过开题后可进行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需要围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或相关交叉学科等领域,选题围绕重要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心。
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写作计划,编写论文提纲,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定、提出修改意见,经多次修改后,方得定稿。
学位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一般要求3-5万字。
学位论文完成后,评阅、答辩等工作,严格依据本校相关文件执行。
九、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实行专业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
十、必读文献
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备注 |
1 |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
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
必读 |
2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
李零,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2版 |
必读 |
3 |
《中国思想史》 |
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版2001年 |
必读 |
4 |
《中国通史》第二版 |
白寿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
必读 |
5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陈寅恪,三联书店版 |
必读 |
6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陈寅恪,三联书店版 |
必读 |
7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陈寅恪,三联书店版 |
必读 |
8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陈寅恪,三联书店版 |
必读 |
9 |
《中国古代社会》 |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必读 |
10 |
《唐长孺文集》(8册) |
唐长孺,中华书局版 |
必读 |
11 |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
巫鸿,三联书店2006年 |
必读 |
12 |
《中国历史区域地理》 |
李孝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必读 |
13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
宋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
必读 |
14 |
《中国史学史》多卷本 |
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必读 |
15 |
《中国经济通史》(共16册) |
经济日报社版 |
必读 |
16 |
《中国经济发展史》(5册) |
宁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
必读 |
17 |
《东晋门阀政治》 |
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必读 |
18 |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19 |
《汉唐外交制度史》 |
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20 |
《品位与职位》 |
阎步克,中华书局 |
必读 |
21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
茅海建,三联书店出版 |
必读 |
22 |
《清季的革命团体》、《清季的立宪团体》 |
张玉法(中国台湾) |
必读 |
23 |
《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
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
必读 |
24 |
《毛泽东的思想》 |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
必读 |
25 |
《毛泽东传(1893-1976)》 |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
必读 |
26 |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
常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必读 |
27 |
《敦煌学十八讲》 |
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
必读 |
28 |
《中国妇女生活史》 |
陈东原,商务印书馆1998年 |
必读 |
29 |
《新政革命与日本》 |
(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必读 |
30 |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
高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
必读 |
31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向达,三联书店1958年 |
必读 |
32 |
《历史研究》 |
双月刊 |
必读 |
33 |
《中国史研究》 |
双月刊 |
必读 |
34 |
《近代史研究》 |
双月刊 |
必读 |
35 |
《唐研究》 |
年刊 |
必读 |
36 |
《敦煌吐鲁番研究》 |
年刊 |
必读 |
37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双月刊 |
必读 |
38 |
《文献》 |
双月刊 |
必读 |
39 |
《中国社会科学》 |
月刊 |
必读 |
40 |
《文物》 |
月刊 |
必读 |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任课教师 |
学位课 |
50000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研究生院 |
50000000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研究生院 |
|
500000108 500000109 |
学位外语(若为小语种请选其他课号) |
72 |
4 |
研究生院 |
|
040102074 |
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
54 |
3 |
导师组 |
|
060100002 |
中国史研究专题与前沿 |
54 |
3 |
导师组 |
|
060105004 |
中国古代史通论 |
54 |
3 |
郝春文 |
|
060104003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
54 |
3 |
游自勇 |
|
060106020 |
宋史专题研究 |
54 |
3 |
李华瑞 |
|
060106321 |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张金龙 |
|
060105717 |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 |
54 |
3 |
张金龙 |
|
060103001 |
中国历史地理专题研讨 |
54 |
3 |
张萍 |
|
060103002 |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读 |
54 |
3 |
马保春 |
|
060106508 |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专题 |
54 |
3 |
王毓蔺 |
|
060105006 |
北京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宋卫忠 |
|
060105007 |
北京历史文献选读 |
54 |
3 |
郗志群 |
|
060107008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与史料评价 |
54 |
3 |
史桂芳 余华林等 |
|
060107777 |
中国近现代名著阅读研讨 |
54 |
3 |
余华林等 |
|
040102222 |
历史教学问题 |
54 |
3 |
赵亚夫 |
|
040102076 |
历史教育学 |
54 |
3 |
赵亚夫 |
|
060108009 |
世界近代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刘文明 |
|
060108011 |
世界现代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徐蓝 |
|
非学位课 (各专业 方向至少选修两门) |
060101006 |
西方史学专题(英文) |
54 |
3 |
邓京力 |
060101007 |
中国史学专题 |
54 |
3 |
江湄 |
|
060106501 |
简帛学 |
54 |
3 |
蔡万进 |
|
060104606 |
出土文献研读 |
54 |
3 |
刘乐贤 |
|
060104006 |
敦煌文献研究 |
54 |
3 |
郝春文 |
|
060104113 |
中国宗教文献研读 |
54 |
3 |
刘屹 |
|
060106506 |
中古碑刻文献研读 |
54 |
3 |
孙正军 |
|
060106333 |
隋唐文献研读 |
54 |
3 |
游自勇 |
|
060106503 |
文献与宋史研究 |
54 |
3 |
李华瑞 |
|
060104007 |
历史文献学概论 |
54 |
3 |
陈晓华 |
|
060104466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54 |
3 |
陈晓华 |
|
060103017 |
秦汉史专题研讨 |
54 |
3 |
蔡万进 |
|
060105321 |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张金龙 |
|
060106011 |
隋唐五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
54 |
3 |
王永平 |
|
060106005 |
隋唐五代政治史 |
54 |
3 |
金滢坤 |
|
060105101 |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
54 |
3 |
王永平 |
|
060106502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研讨 |
54 |
3 |
张天虹 |
|
060106500 |
宋代史料选读 |
54 |
3 |
张祎 |
|
060106600 |
明清史 |
54 |
3 |
陈晓华 |
|
060103015 |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
54 |
3 |
孙冬虎 |
|
060102006 |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54 |
3 |
马保春 |
|
060103123 |
中国婚姻家庭史 |
54 |
3 |
高永平 |
|
060106008 |
北京近代社会文化史 |
54 |
3 |
宋卫忠 |
|
060105000 |
北京近现代史专题研讨 |
54 |
3 |
符静 |
|
060107102 |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专题研讨 |
54 |
3 |
梁景和 |
|
060107016 |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 |
54 |
3 |
余华林 |
|
060107006 |
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研讨 |
54 |
3 |
董增刚 |
|
060107009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专题研讨 |
54 |
3 |
方敏 |
|
补修课 |
040102159 |
中国古代史 |
36 |
0 |
本科授课教师 |
040102160 |
中国近现代史 |
36 |
0 |
本科授课教师 |
|
02000004 |
西方史学史 |
36 |
0 |
本科授课教师 |
|
060101000 |
中国史学史 |
36 |
0 |
本科授课教师 |
|
必修环节 |
020000886 |
开题报告 |
|
1 |
第三学期 |
020000887 |
参加学术活动 |
|
2 |
每学期 |
|
06010001 06010002 06010003 06010004 |
学术报告1 学术报告2 学术报告3 学术报告4 |
|
4 |
前四学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