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大16级国民经济学班吴瑶,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总监。业务专长:国际科技交流、跨国技术转移与项目合作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情。随着年龄、阅历以及工作经验的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不减反增。我想知道这个世界经济是如何运作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调控整个市场的?政府又是如何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来维持和保护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一直相信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很有幸走进了彭刚教授的课堂,聆听了一场关于国际经济学的生动简史。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彭教授以“国际经济学的学习其实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训练”作为这门课程的开场白。作为这门课程教材的编写者之一,彭教授紧紧抓住国际经济学的主要脉络,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论点,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它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H-O模型最基本的政策含义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发挥一个国家要素上固有的相对优势,从固有要素存量的相对优势出发进行国际分工,从事贸易,将自己由于要素价格低廉而能够生产出价格低廉的商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一原则成为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遵循的原则。
两天的系统理论学习,彭教授对国际经济学包括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国际收支研究、汇率决定、国际金融体系研究、国际要素流动、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等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中国的相关问题做出一定分析,特别对中国关注的独特国际经济问题如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问题、国家如何实现年度国际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入篮对美国的影响、自贸区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人民币汇率政策、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区域以及当今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予以专门讲解,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学习兴趣。听完两天的课程,对国家运用的很多调控政策的疑问一下释然了很多。
两天的人大课程虽然结束了,在我看来才是一个经济学学习的开始。最后我想用彭教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作为我对这门课程的深刻体会:不要唱衰中国,也不要捧杀中国,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去客观地看待中国!
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