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路小跑,由2016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也由3.1%提高到3.6%。2016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提高到3.8%。
随着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2016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经达到为515万人。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生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仍然很大。目前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弹性偏低。20世纪9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1左右(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个百分点),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3.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35岁以下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的求职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了1/3。
二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偏低。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平均为40岁),35岁以上的占到72.4%,加上职业技能不高(无技术的和初级技工占49.5%),即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够满足其转岗的需要,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落实等,导致下岗职工再就业难。2001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30.6%,较上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就业问题突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几个经济状况属于该省较好的县进行的典型调查,不包括农民在内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位数。4.加入WTO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会增加结构性失业。
在入世的初期,面对入世后有限过渡期的压力,为抵御外资及其产品的冲击,受冲击的行业和企业必然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进行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甚至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外贸企业不可能马上在出口上有突破性的进展,近期对外贸易产生的转移效应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