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在职研究生这类文凭“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造成应届生考研热,同时也造成在职人员考研“热度不退”。关注微信(读研网:duyanwang)获取更多在职研究生信息。
今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报考人数大幅增长,其中在职考研者增长明显,各地增幅都在一成以上,创历史最高点,并导致录取分数线上涨,考研竞争更加激烈。业内人士指出,文凭有利于升职提薪是误导,在职考研必须结合个人情况,不能一窝蜂。
压力:从应届生传导到在职者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考研热已成常态。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曾有过在线调查,数据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
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求职者的刚需是“考研热”升温的催化剂。学历非理性高消费现象在各行业都普遍存在,不论是招考公务员,还是老牌国企招录普通员工普遍要求“研究生”。正因为单位新人平均学历水平不断抬升,很容易形成对既往在岗人员的心理压迫,“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压力和威胁感使在职人员研究生报考热也随之越演越烈。
年龄:在职读研多为30岁骨干
据了解,朋友圈在职读研者比例相当高,晒论文、晒文凭、晒教室……各种感叹不一而足,即使受苦受累,还是乐此不疲,在职考研正成为中青年一种流行的修炼。
据统计,在职研究生就读一般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毕业一两年的职场新鲜期,另一个升职发展期,往往是工作十年前后的年轻骨干。在职读研的中枢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 类型细分后可以发现,职场新人开始读研,往往是原本专业不好,毕业院校名气不响,或者是就业后发现目前的就职单位不如原本想象中那么好,想趁早提升自己学历,为今后换工作做好准备。国内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也显示:部分学子将考研视为转换专业,继而重新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重要机会。
单位:报酬并不一定和学历挂钩
在国人传统思维里,书读得越多,报酬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式,让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读研,即便其中有80%左右的人得不到单位的资助,需要自掏腰包几万元,也乐此不疲。而事实上,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看,只有研发这类技术岗位,薪酬和学历挂钩较为紧密,管理岗位则没有这种情况,即使在国企,原有的和学历相关的薪酬体系也在弱化,管理岗往往是由岗定薪,一人一岗。
考研热和时下教育市场的不当引导有关,学历作用被夸大了,其实除了应届生,有工作经验的人跳槽,学历关联度正在递减,指明要硕博的非常少,大概只有7%左右有学历要求,往往针对的是基层员工;还有20%的招聘岗位为中层管理岗位,5-10%为高级管理岗位,这是招聘岗位的主体,这类岗位对能力对资历的要求要远远大于对学历的要求,而且无法通过社会上的学历学习而提高,通常是单位提供各种渠道的专业进修机会,自我培养内部选拔,这样更有实用价值。
究竟应不应该在职读研,小编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就职行业来决定:如果本职岗位上适用的专业知识不够,可以通过读研来自我提升;如果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想通过读研跨行业转型,对半数的人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