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不仅体现在就业率高上,而且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更容易申请到比较好的工作岗位,起点高。关注微信(读研网:duyanwang)获取更多在职研究生信息。
但是,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直至2016年因统计数据显示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就业优势正在丧失,2017年的报考人数才首次出现小量回调。
研究生教育逐渐从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转向大众化培养模式,从学术科研人才的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应的有部分高校,如中山大学缩短了硕士生培养的时间,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转移到博士研究生上,而硕士生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试图把精英教育变身为技能教育。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掌握更全面技能的人才。对于那些以就业为目的读研究生的考生来说,选择报考像中山大这样的只需读两年即可毕业的名牌院校是就业的一条捷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出于对科研感兴趣,更多的是为了拿一个高学历的证明。从近三年的录取比例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1∶2~1∶3,但是一些好学校、好专业的录取比例偏低,有的甚至达到1∶20。因此正确定位双证在职硕士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是定位研究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帮助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设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首先,对于是选择精英式教育模式,培养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还是选择大众化教育模式,培养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应结合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和意愿,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入校后都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导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其次,真正做到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国家有规定,若导师连续三年没有学生报考,将被取消导师资格。一些硕士点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忽视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和选择,强制性为其分配指导老师。
由于在职研究生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主动甚至不愿与导师交流,从而导致与导师产生交往障碍,轻则影响课题和科研进展,重则延误学业从而引发其他心理危机。因此,要从源头上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