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已经发布。《药学综合一》为我校招收全日制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设置的选拔性综合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考生中药学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硕士研究生招生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药学综合一》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3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无机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掌握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的含义;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与物理意义;
掌握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熟悉电子的壳层概率径向分布图、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了解 元素某些性质的含义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二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
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应用;
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偶极矩的含义;
熟悉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熟悉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
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含义,组成、命名;
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熟悉内轨型配合物、外轨型配合物和配合物的立体构型;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第四章 溶液
掌握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的含义及有关计算;
熟悉其他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各浓度之间的换算;
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了解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含义。
第六章 化学平衡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及多重平衡规则;
熟悉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及反应达化学平衡时所具有的特点;
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pH值、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的近似计算;
掌握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含义及同离子效应的计算;
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近似计算、配制;
掌握各类盐的水解平衡和水解度的含义;
熟悉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及近似计算;
熟悉各类盐水溶液的pH值近似计算;
熟悉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和缓冲范围;
了解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及盐效应的计算;
了解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
第八章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掌握溶度积的基本含义、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以及溶度积规则;
掌握应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及几种平衡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综合计算;
掌握分步沉淀的含义及其计算;
熟悉沉淀的转化;
熟悉分步沉淀在沉淀分离中的应用;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其基本含义;
掌握氧化数(值)的含义及求算规则以及用离子-电子法、氧化数(值)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掌握标准电极电势表的使用;
掌握能斯特方程式的计算及各因素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掌握如何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熟悉原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书写方法;
熟悉电极电势、电动势、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含义;
了解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 配位平衡
掌握配位平衡、配位平衡稳定常数的常用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熟悉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的关系及相关计算;
了解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和配合物的“活动性”。
第十二章 p区元素
熟悉p区元素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第十三章 d区元素
熟悉d区元素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第十四章 ds区元素
熟悉ds区元素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2.有机化学
第一章 绪论
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熟悉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第二章 烷烃和环烷烃
掌握烷烃、环烷烃的构造异构;
掌握环己烷的构象及特点;
掌握烷烃卤代反应特点、机理及能量变化;
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熟悉烷烃结构与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熟悉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的构象。
第三章 烯烃
掌握烯烃的结构和命名;
掌握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及机理;
掌握烯烃其它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熟悉烯烃的制备方法。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掌握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和命名;
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共轭效应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
掌握立体化学的若干基本含义(如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碳原子、手性、手性分子、对映异构、非对映异构、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
掌握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的关系;
掌握有机物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并以R/S构型命名法确定手性碳的构型;
掌握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
熟悉以反应机理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第六章 芳香烃
掌握芳烃的结构和命名;
掌握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
掌握单环芳烃其它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掌握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及其理论解释;
掌握以Hückel规则判断化合物的芳香性;
熟悉萘的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
第七章 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掌握卤代烃分子的静态和动态诱导效应;
掌握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以及两类反应的典型机理;
掌握卤原子在有机物中反应的活性差异并合理分析;
熟悉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影响因素,以及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间的关系;
熟悉格氏试剂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第八章 醇、酚和醚
掌握醇、酚、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掌握邻二醇的特性;
掌握环氧乙烷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开环反应特点。
熟悉醇、酚、醚的制备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九章 醛和酮
掌握醛酮的命名和结构;
掌握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活性的影响因素;
掌握醛酮α-活性氢引发的反应(如羟醛缩合反应、卤代与卤仿反应、Mannich反应、安息香缩合反应等)、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Witting反应及其应用;
掌握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熟悉醛酮的制备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了解醌的化学性质。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掌握羧酸和取代羧酸的结构和命名;
掌握羧酸的酸性及酸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掌握羧酸的酯化反应及机理;
掌握羧酸其它化学性质、反应特点及二元酸的热解反应;
掌握取代羧酸的化学性质;
熟悉羧酸的制备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了解邻基参与效应。
第十一章 羧酸衍生物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结构;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及反应机理;
掌握羧酸衍生物与格氏试剂的反应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掌握酰胺的特性;
熟悉羧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了解碳酸衍生物和原酸衍生物的结构及典型性质。
第十二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
掌握有机物α-H酸性及其强弱比较;
掌握酯缩合反应、Perkin反应、Knoevenagel反应、Stobbe反应、Darzen反应等;
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掌握硝基的结构、硝基α-H的酸性、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掌握胺的碱性及强弱影响因素;
掌握胺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掌握季铵碱的碱性及Hofmann消除反应;
掌握重氮盐的制备、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熟悉重氮甲烷、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卡宾中间体的结构。
第十四章 杂环化合物
掌握常见杂环母体衍生物的命名;
掌握五元、六元芳香单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熟悉喹啉环的Skraup合成法;
了解吲哚和嘌呤的结构。
第十五章 糖类
掌握单糖的开链结构和Haworth式结构特点;
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
熟悉蔗糖、麦芽糖的结构及性质;
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第十六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掌握萜的结构和分类;
掌握甾体的基本骨架和编号;
熟悉甾族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
了解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
掌握周环反应的特点;
掌握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氢的[i+j]迁移反应及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规律;
熟悉以前线轨道理论对周环反应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3.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 论
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熟悉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向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掌握准确度、精密度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误差和偏差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关计算;
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表示方法及运算规则;
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的分类;
熟悉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熟悉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各种分析数据,从而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表达。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含义及有关计算;
掌握基准物质的条件及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掌握标准溶液的标定以及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熟悉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熟悉滴定分析法特点、分类、滴定方式及其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掌握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的区别;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及其平衡方程式的写法;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
缓冲溶液及其 pH计算;
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据;
熟悉推断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以及选择原则;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 非水滴定法
掌握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
熟悉溶剂的分类及溶剂的选择原则;
了解非水滴定的特点,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掌握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正确选择滴定条件
掌握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熟悉中药中常见的Ca3+、Mg2+、Zn2+、Al3+等离子的测定
了解常用金属指示剂变色范围和使用条件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特点,氧化还原平衡、Nernst方程式、标准电位和条件电位;
掌握条件电位的意义、应用以及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熟悉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碘量法、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原理,应用及结果计算);
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及其选择原则。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
掌握重量法的基本含义、原理、特点及操作过程;
掌握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掌握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及应用;
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熟悉沉淀形成的过程及其类型;
熟悉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了解沉淀滴定法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
了解挥发法和萃取法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第九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含义;
运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位、电动势及有关离子浓度;
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原理、特点,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熟悉电位法中各类电极的组成、构造和测量仪器的基本装置;
了解电分析法的性质、离子选择电极的种类和主要应用。
第十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掌握电磁辐射波长与能量的关系;
掌握电磁辐射的性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掌握光谱分析法的主要类型;
了解光学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光学分析法的性质及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掌握光吸收的定量定律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掌握参比溶液的选择;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和测量原理。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
熟悉荧光物质定量分析方法;
了解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区别。
第十三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掌握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有机化合物主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掌握红外基团的频率及其各种影响因素;
熟悉不同类别化合物的典型光谱和图谱解析;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构造及各部件作用。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试仪器和技术;
了解元素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十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共振吸收的条件;
熟悉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
了解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第十六章 质谱法
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熟悉质谱的表示方法(质谱图、质谱表);
掌握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
了解分子离子峰的确认及质谱在有机物定性及分子结构确定方面的应用。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掌握色谱法的有关含义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
掌握色谱法的基本理论既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掌握色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熟悉色谱过程;
熟悉色谱法的分类;
熟悉四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
了解色谱分析的发展历史。
第十八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掌握各种经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掌握柱色谱与平面色谱的色谱条件选择、操作方法;
熟悉各种经典色谱技术的应用。
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法
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掌握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掌握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对象;
掌握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方法及适用范围。
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掌握反相键合相色谱法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离条件选择;
掌握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掌握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掌握HPLC速率理论及其对选择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
掌握HPLC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第二十一章 毛细管电泳法
熟悉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模式;
了解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二、考试方式和试卷题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无机化学: 100分
(2)有机化学: 100 分
(3)分析化学: 10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命名题、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图谱解析、简答题、推断题、合成题和实验设计题,每科试卷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以上就是关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五大区别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六个步骤
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式报名的六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