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5日~30日在葡萄牙艾斯特里托召开的第33届雷电防护国际会议上,雷电防护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将2016年鲁道夫·海因里希·戈尔德(Rudolf Heinrich Golde)奖授予清华大学电机系何金良教授,以表彰其在电力系统雷电防护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大会期间,何金良教授当选为亚太雷电国际会议执行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下一届主席,任期为2017年至2023年。
何金良教授在颁奖典礼上接受颁奖。
何金良教授于1994年3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以来在电力系统接地技术、线路避雷器、时频电磁暂态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及高性能压敏电阻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何金良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因在雷电防护和接地系统暂态特性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2010年获IEEE电磁兼容学会技术成就奖,2012年获亚太电磁兼容学会奖,2013年获日本电气设备学会第6届星野奖,2014年被科技部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5年获亚太雷电国际会议杰出贡献奖。
此外,电机系博士研究生锻炼通过激烈竞争,在第33届雷电防护国际会议的闭幕典礼上,荣获大会青年科学家奖,表彰其在变电站接地网雷电冲击特性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雷电防护国际会议第一届会议于1951年在德国召开,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主要在欧洲举办。雷电防护国际会议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从2008年开始,在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雷电防护国际会议上颁布鲁道夫·海因里希·戈尔德奖,表彰国际上在雷电防护科学和工程领域开发安全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做出杰青贡献的科学家。
亚太雷电国际会议(APL)2003年在北京举办了首次会议,每两年在亚太地区举办一次,与会代表来自全球,与雷电防护国际会议(ICLP)为国际上最为著名的雷电防护领域的两大国际会议。亚太雷电国际会议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执行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为其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