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思想与方法: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方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等十五位来自全国的高校学者汇聚一堂,就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院长助理万安伦教授出席会议并进行发言,副院长张洪忠教授、院长助理姜申副教授、王颖吉副教授等参会。
喻国明教授代表新闻传播学院欢迎与会嘉宾并致开幕词,他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来概括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他表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要把握新的时代环境、解决新的问题,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更要从深层逻辑上解释社会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学应该要能够在理论上创新,对元问题进行追问。
陈卫星教授认为,目前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思想方面的讨论底气还不够足,学者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要回到原点,在学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新闻传播怎么跟思想嫁接,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三位学者、专家依次进行发言。以“思想与方法”为出发点,与会学者就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路径进行了激烈讨论。部分学者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为切入,希冀通过阐发重要思想家的经典来获得对传播的新理解。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技术哲学思想,主张为“媒介技术决定论”去污名化,认为一种整体意义的技术决定论有助于传播研究的开展;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颖吉则系统探讨了传播学的现象学传统及这一理论资源对于传播研究的意义;此外还有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鑫副教授从杜威的经典文本中关于“经验”的解释为切入点,认为传播研究应重新回到杜威意义上的动态的“经验”;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宝涛则就思想史研究中经典文本解读的具体操作路径分享了经验与心得。
部分学者认为思想史研究应当超越经典文本的解读,知识生产的社会语境也应被纳入思想史研究的考虑范围内,如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金礼副教授以“传播的理论与理论的传播:传播学史及其知识社会学方法论略”为题发表了他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观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典林博士讨论了传播思想史研究的当下性与问题性;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张健以美国独立革命前“大辩论”历史语境对“舆论”观念的塑造为例,认为思想史研究不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而要放置到社会政治语境中进行把握。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借鉴其他学科或理论场域的思想,以期获得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的视角。如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结合中国儒家思想,讨论了“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的道德底色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红艳介绍了本雅明从文化艺术视角出发的关于人类思想史的研究;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闫爱华副院长借鉴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图像的方法——图像行为理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连水兴则以新史学代表人物罗伯特•达恩顿为例,认为思想史可以拓展为广义的文化史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高海波则以吴研人著名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报人形象塑造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考察。此外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毓强则担任了阶段主持人,针对学者们的发言进行提问与交流。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增进了学者们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理解,有助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本次会议为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度专题工作坊之一。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下设二级研究分会,以新闻传播研究史、知识史、思想史为专业对象,“向历史发掘新知”,以理论深度和历史视野推进新闻传播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