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城市空间与城市记忆”学术沙龙相关内容。在职研究生考试网带你一起去看看吧。
2016年10月13日,上海社科院举行“城市空间与城市记忆”学术沙龙。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出席并参与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原卢湾区人民政府区长张载养,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岚,《解放日报》高级记者兼《上海观察》主编王多等专家参加学术沙龙并发表观点。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福庆主持沙龙。
王战欢迎各位专家参与学术交流,并就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历史再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关系、记忆碎片的系统性与体系化、土山湾在海派文化发展中的标志性、四川路和复兴路在上海纵横空间发展与历史文脉演进中的代表性等方面发表了观点,并就城市地标、天际轮廓线、建筑风格、城市基调、文化符号、植物配置、城市雕塑、邻里关系等城市元素在规划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交换了看法。
为引出相关话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万勇介绍了对上海城市功能变迁和城市空间演进研究的工作进展,并提出以“规划+文化”为指导思想开展历史空间研究和城市史可视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以此作为学术讨论的引子。
在随后的学术交流中,各位专家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郁。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沙龙的形式与内容,以及相关的研究基础和既有成果,并就城市空间和城市记忆的关系,城市记忆素材体系化建设,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研究的重要性,城市记忆“对话”“锐化”等研究方法,历史空间复原的具象性、在场性、观赏性,历史空间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的方法等等交换了意见。专家们一致肯定利用各类历史文献、各种现代技术、各门学科优势开展历史空间研究与城市史可视化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提出了诸如集中精力研究重点地区和代表年代,集大成、有节制、可延伸,历史文化趣味性呈现,继承与创新,注重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性分析等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和应用寄予厚望。
本次“城市空间与城市记忆”学术沙龙,由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应用经济研究所共同组织,同时也是以应用经济研究所孙福庆所长为首席研究员的创新与转型发展研究团队基于规划创新视角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科研处处长邵建、应用经济所研究员万勇、助理研究员胡映洁等参加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