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省教育厅委托我校发展规划处进行了“江苏省研究生省级学科赛事体系构建”的研究。4月-6月,在省学位办的指导下,依托我校学科优势,研究生院会同教科院、教师教育学院等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研讨论证,最终确立了大赛方案。
本届大赛围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硕士培养目标,设立了“微教学”和“微课题”两个比赛环节。微教学比赛重在考察研究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直击教学实践,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交汇融合。微课题比赛重在考量研究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综合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命题上突出了现实性与时效性,如“智能手机”、“大班额”、“二胎政策”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学校成立赛事组织委员会,负责大赛的组织领导、协调统筹、宣传保障等工作,教科院成立专家工作组、竞赛工作组、宣传工作组、技术保障组、服务保障组,精心编制了大赛规程、赛事指南、工作手册等,细致周密布置赛事筹备工作,保证了赛事的顺利开展。来自全省7所高校的75名选手分为中学文科组、中学理科组、学前小教及综合组进行角逐。
为确保赛事的公开、公平、公正,大赛组委会委托省教科所、南京市教研室等推荐专家评委人选。专家评委主要来自教育一线的骨干专家以及研究生培养教育知名学者。他们围绕高水平教育实践创新能力这一重点方面和核心领域,选拔优秀选手。竞赛遴选的取向、实践经验的交流以及深入的问题诊断,将明晰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设的重点、途径和策略。
11月5日上午,首届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总结暨颁奖大会在随园音乐厅举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范国睿,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大赛组委会主任、我校校长陈国祥,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崔春霞,省学位办主任杨树兵出席大会,各培养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大赛获奖选手及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陈国祥代表学校致辞。他介绍了学校的师范传统和优势以及大赛的筹备组织情况,指出我校在赛事组织承办过程中,努力发挥竞赛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发展作用,赛后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的探索。今年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回国来我校教学一百周年,他以陶行知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全体师生共勉,殷切期望南师大及兄弟院校一起承师者之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教育素养高、创新能力优”的高水平教师。
范国睿在讲话中指出,本届大赛方案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微课题指南都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参赛者分析研究问题、提供的意见建议值得肯定。他希望省学位办和南师大认真总结和提炼本次大赛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形成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江苏经验和江苏模式,为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培养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教育硕士和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洪流厅长对大赛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大赛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赛程设计科学合理、专家评委严谨负责、赛事组织周密有序,大赛搭建了各高校师生、教育一线专家、知名学者等交流的平台,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与抓手。他指出,各高校要以赛促学,要以大赛为抓手,将大赛与培养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研究热情、创新热情,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要以赛促教,以大赛为载体,将大赛与教学有机融合,鼓励教师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优化指导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要以赛促改,以大赛为契机,将大赛与专业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强化过程培养,优化导师队伍,注重实践实训,理顺体制机制,严格质量标准,增强学科内涵。
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教育报、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多家媒体报导了此次活动,并对该赛事的举办予以了高度认可。
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在职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的区别在哪?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有哪些?
深圳大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