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断完善学科评估体系 厚植研究生培养沃土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近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该轮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这样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
据介绍,这是我国每四年一次对院校履行核心职能情况所进行的综合评估和质量检测;也是向社会全面呈现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与表现;还是正处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的有中国特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质量评价机构对自身运作机制和系统评价能力的全面检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谱写了我国学科建设新篇章,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效应”。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本轮评估全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指标(学生人数、就业满意度、就业分布等),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研究生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显著增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愈加彰显。
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全球化3.0时代。逐渐变平的世界扩大了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也使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和强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推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中60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程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被一些人称为“零点革命”)的到来,进一步凸显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时代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宏观发展战略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重建研究生教育制度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数年均增长率不但超过同期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数的增长率,也大大超过同期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校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与这种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尚存在的资源、结构,特别是质量及特色短板。近年来,伴随国家不断强化‘两个百年’目标设定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实现目标的保障,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史静寰如是说。
史静寰认为,已持续进行四轮,形成相对稳定体系的一级学科评估不仅见证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且用不断改进的指标体系对建设过程和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
“从数量上来看,参评单位和学科数量持续增加,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律和追求卓越意识增强。在评估制度设计上,教育部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组织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性探索与积累,学位中心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评估理念和原则,建立起我国目前最精准、最完备的学科大数据库,总结出一套严格的评估信息采集与核查方法,其努力已使学科评估工作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公信力。”史静寰表示。
科研自主创新助推“中国创造”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在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与协同融合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数据显示,各参评学科获得国家级竞争性科研经费5097亿元,其中自然科学477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达到326亿元。高校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以上。
从论文数量上来看,仅2016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部分学科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来看,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认为,目前已经完成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对新时代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检阅。“第四轮评估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进行了很多改革创新,比如:聚焦引导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科研评价方式和成果认定办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苏明认为,总体上看,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更加科学,评估过程更加严谨,成果展现更加充分,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以评促建更见成效。第四轮学科评估体系,契合了新时代学科内涵建设的新精神,闯出了新时代中国学科评价的新路子,显现了中国学科评价的新气派,对于各地各高校优化资源和政策配置、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产学研融合已形成社会反哺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服务社会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发展使命,不断积累中国学科建设经验,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参评各学科主动服务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不断积累学科建设经验;同时,参评各学科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经费较第三轮评估增长71%,社会“反哺”高等教育的机制已经建立。我国学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据介绍,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
“主要考虑是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在此前答记者问时表示,学科评估下一步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深入挖掘学科大数据,提供咨询分析报告等服务,真正做到以评助建。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价标准研究,扩大中国学科评估标准的影响力。同时,不断扩大学科评估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学科评估在当今中国引起的关注都已超出学科自身范畴,由学科评估引发的讨论也已越过评估技术边界,剑锋指向在充满变数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评价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在难以预测未来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对高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增值的信心;在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能有效帮助院校改进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学界、政府和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讨论和行动,才是学科评估对中国高等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之处和影响意义所在。”史静寰说。
在史静寰看来,学科评估的真正作用不在于分布分数、排出名次,而是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帮助院校发现和诊断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目前的学科评估虽然表现出高校学科建设的显性价值与贡献,但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所蕴涵的对个体、家庭、区域、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在收益、隐性价值和综合贡献远未得到充分展现。所以,对于院校而言,不用太在意结果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的对具体院校的褒贬,而要着力于分析学科评估数据,着手挖掘数据所揭示的学科发展规律和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清楚:评估只显示问题,并不解决问题,真正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还是院校和学科建设团队自身。”史静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