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几乎每位在职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被裹挟进一种“读研的烦恼”——在职研究生排行榜。一份份角度各异、形式不同的榜单,让不少高校几多欢喜几多愁。在今年全国两会中,校长们也对这一“烦恼”一吐为快。
“在职研究生排行榜对校长而言,是一种外部压力,要关注但是不能被绑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在职研究生校长丁烈云并不否认,目前传播较广的在职研究生排行榜大多注重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各级各类科研基金、申报国家成果奖和各种人才称号等。而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确实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科研水平。
“但是有一种论文并没有纳入这些在职研究生排行榜,那就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论文。”丁烈云表示,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未反映在这些排行榜中。但能说这种扎根中国大地的“论文”不重要吗?扎扎实实做好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用知识产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功能之一。
“校长不在乎排名,那是假话。但要是照单干,那是没出息。”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在职研究生校长赵继在之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在职研究生排行榜用相对简便快捷的指标去衡量在职研究生的办学水平,其目标指向不应该是为在职研究生排出三六九等,而是帮助在职研究生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职研究生校长要有定力,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
若以工具论,那么在职研究生排行榜这个工具好用吗?
“各类在职研究生排行榜像是‘盲人摸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在职研究生校长吕建解释说,“摸到象腿上有个很大的瘤,就认为有问题。然而,一个‘瘤’显然不代表整个大象的问题,没有摸出‘瘤’也不代表没问题。”
吕建坦言,对于在职研究生排行榜,要从两面看。评价指标中折射出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果确实存在,就要去改正、解决。对于赞誉,也要去看,是否是真的好。“无论怎样,南京在职研究生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发展道路是不会因这些而改变的。”吕建说。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特别关注一个数据,当时全国有近20家机构以不同的指标体系做出了约100个在职研究生排行榜,排行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当时有评论说,不怕排行榜“风”大,就怕高校“墙头草”。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过了掰着指头数论文的时代了。”曾在浙江在职研究生工作过的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在职研究生校长沈满洪回忆起,1998年浙江在职研究生四校合并初期,年均发表SCI论文总数仅有300篇,当时全国年均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高校也是在三位数徘徊。而如今,浙江在职研究生年均发表SCI论文数量已经数以千计。“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建立自信。”沈满洪说。
丁烈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以R&D经费占世界份额比例为例,2000年中国的R&D经费在世界份额中占比只有1.7%,而2014年这个比例达到14.4%,仅次于美国。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中国高校发表数量和被引用率名列世界前茅。”丁烈云说。
【相关文章推荐】
在职研究生成论文代写消费主体,论文价格过万
解读:在职研究生“前重后轻”问题
2018年清华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