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届联席主席。
--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设计奖项,国际规划设计重要奖项。2016年被评选为首批规划领域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著有《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上海世博会规划》《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化》《Globalisierung der Grossstaedte um die Jahrtausendwende(千年纪之交的大都市的全球化)》等20多部中外文专著,译有多部国际经典城市规划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时下,城市飞速发展。处在大变革的环境下,未来城市规划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纵观历史并进行总结研究,城市都历经“城”、“市”发展阶段,最后向“网”发展,即智慧城市。
城、市、网——城镇化驱动现代化
城市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城、市、网。早期社会中,人类将创造出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围在以“土”为主的封闭空间,通过有效地管理方法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在其内有条不紊地运作。这便是城市第一阶段的“城”。到宋代,产生了以街道为主的城市形式,相互之间穿插、交往、交流、交换,这是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市”。未来,城市应该是“网”的形态,网即网络,称之为智慧阶段。在“市”的基础上,各个城市间构成一个全球的城市网络。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是通过城镇化完成现代化的。因此,实现现代化,城镇化率的升高是势不可挡的。但城镇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不改变生产方式,就会深陷泥潭,在经济学中也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要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为智力城镇化国家。
智慧社会:未来城市离不开人工智能
城市规划的模式一般分为问题导向、理想导向两种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式都无规律可循。因此,城市规划要走第三条道路,即城市生命规律导向。根据整个人类的需求,找到城市存在的价值,从而确定未来城市的构架。
根据城市生命规划导向和由此设计的城市构架,未来城市将立足多专业协同、更加高效、更加自由、创业性劳动主导等需求,通过“大智移云”等技术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的三大理想。
智能城市的建设
根据设想,可设计出未来智能城市建设的模型。
“城市中枢”——智能城市建设总控平台。在2015智能城市群落决策平台上,全球城市的数据实时更新,积累超过120亿条有效数据。这些数据是在城市群落中综合城市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全方位数据信息,兼具线上线下综合诊断和城市展示的智能中心。
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以城市信息数据位基数,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实现城市人口、能耗、就业岗位、租赁情况等等的精细管理。此外,同济大学相关团队还首创“城市树”,从2017年起,将跨度40年的13810个城市的卫片全部叠起来,可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城市智能推演平台——城市博弈永续发展。根据“城市树”的数据,将城市进行大规模分类并进行推演。2017年9月,同济大学完成了世界首个城市智能推演平台,构建了政府、城市规划师、开发商、市民围绕职、居、商、医、教、休的“四人下六子”的博弈模型。这是人工智能的高端博弈,博弈方不能损害对方,通过复杂的智能系统把自己做大,助力城市的永续发展,区别于单机系统的AlphaGo。
城市规划的人工智能是复杂系统的人工智能,一旦成熟,将在城市规划中所向披靡。城市规划这门复杂的学科,将来也势必成为最为科学的科学。